http://www.kblhh.cn 2011-06-22 10:05 來源:機電商報網
“現在很多廠家都說自己的風機具有低電壓穿越功能,這其中有些廠家真正具有該技術,也拿得出相關認證證書,而有些則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只是宣傳自己有。在南方的一次投標中,我們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很多拿不出證書的廠家宣稱他們有這樣的技術也來參加投標,我們很難分辨哪些是真正具有該功能的。”某風機制造商向記者抱怨。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或許與我國檢測資源較短缺不無關系。
據了解,自2008年以來,由于我國風電連年爆發式增長,風電裝機規模急速擴張,風電并網對電網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一些風電場聚集區開始對風機提出低電壓穿越功能要求。很多設備制造商的實際研制工作也自此展開。
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其中明確提出 “風電場內的風電機組應具有在并網點電壓跌至額定電壓的20%時,能夠維持并網運行0.625s的低電壓穿越能力”,并在公司內強制推行。這使得在招標時,風機具有低電壓穿越能力成為參標的必要條件。而此時,盡管一些風機制造商已經陸續推出了具有低電壓穿越功能的機組,但仍沒有一家檢測機構能證明該功能的存在,直到2010年。
2010年,作為國內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獲得國際互認風電機組測試資質的檢測機構,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電科院”)首次引進德國先進檢測技術,開展對風電機組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測試,最初的測試設備只有兩臺。
“2010年我們就簽訂了低電壓穿越的測試合同,但一直沒有排上,直到2011年4月才開始做現場測試。”明陽風電技術中心主任李翔告訴記者。
李翔的一席話充分暴露出我國低電壓穿越檢測資源的緊缺,由于檢測設備有限,“排隊”檢測成為風電設備制造業的常事。檢測遲遲完不成,市場也不能丟,因此,在招標中才出現了本文開頭所說的情況。
據介紹,根據天氣情況和各家機組情況的不同,每臺機組的測試時間在2~5個月不等。每臺機組用時如此之長,這也不難理解為何測試資源如此緊張了。
而在電科院新能源所副總工秦世耀看來,原因也不僅如此。
“現在,即使將全世界的檢測設備都拿到中國也滿足不了我國風電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的需求。全世界的此類檢測設備只有20套左右,其中大部分設備用于風電制造商開展試驗研究。而中國的風電機組制造商超過80家,風機型號超過200個,同型號風電機組采用不同電氣部件,同樣也需要完成測試,因此制造商和檢測機構面臨的壓力是非常大的。”他說。
2010年末,國家能源局出臺了《風電機組并網檢測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新核準風電項目安裝并網的風電機組必須通過并網檢測,同一型號的風電機組只需檢測其中的一臺,而發電機、變流器、主控制系統、變槳系統和葉片等影響并網性能的技術參數發生變化的風電機組則需重新檢測。
按此規定,我國多達80多家的整機企業,再加上數量眾多的可選零部件供應企業,造就了龐大的“待檢風機軍團”,檢測壓力巨大。而截至目前,通過低電壓穿越測試的整機廠商不到10家,每家僅為一個機型,這實際上宣告了《風電機組并網檢測管理暫行辦法》難以執行……
據秦世耀介紹,在國外不存在此種情況,因為國外風機廠商少,全球制造商約20家左右,各企業生產的風機的零部件供應廠家也沒有我國這么分散。
現在,在多因素作用下,“檢測難”的情況正在逐步改善。
此前,由于我國風電發展迅速,制造商未能提前關注此問題,因此前期開展測試過程中主要是邊測試邊研發,出現問題不斷修改硬件結構和軟件。經過一年多測試工作的開展,如今,各制造商已經逐漸掌握了該技術,測試周期大大縮短。有一項數據可以證明,測試開展前期,廠家通過測試通常需要4個月左右的時間,目前采用同種技術路線的廠家僅需要半個月就可以解決。
而且,為改善“檢測難”的情況,電科院承建了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張北風電試驗基地,大大提高了檢測速度。目前多個制造商的風機同時在該基地進行低電壓穿越的檢測。2011年8月末,預計該基地的第二批風電機組試驗機位也將投入使用,檢測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據多方人員證實,國家能源局也在調整此前制定的政策,正在就風機中某一部件的更換對其并網性能的影響進行評估,以求盡量簡化檢測,加快檢測速度,降低政策執行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