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6-16 10: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喜歡美國大片的電影愛好者對這樣的場景一定不會陌生:在計算機里輸入一組數據,街道上紅綠燈突然紊亂,交通一片擁堵,撞車慘劇不斷。
我國輸電網絡一度也曾面臨類似的窘境。
長期以來,我國通過美國GPS民用頻道向電力系統的電力自動化設備、微機監控系統、安全自動保護設備、故障及事件記錄等智能設備提供授時信號,以實現電力系統的“同步”運行。
一個巨大的隱患則是,如果出現緊急事態,GPS信號關閉或調整,在傳輸系統和接收系統間出現時間誤差,高壓電流勢必會在瞬間燒毀被接收的變電站或是傳輸線路,輕則運行設備失控,影響正常輸供,重則造成整個地區電網癱瘓。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由于電力系統內部設備時間基準不一致而引發的電網事故并不鮮見。媒體數據顯示,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以億元為計算單位。
能否破解中國電網的“時間之觴”?
2005年,一家剛剛誕生的中關村企業——北京國智恒電力管理科技有限公司對全國電力行業進行整體調研,發現即使是科技水平位于前列的華東電網,使用的也是GPS系統,創業者們下定決心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高精度授時、系統穩定性、遠程監測與維護……研發團隊一個難關接著一個難關地“啃”。
在華南,熱帶雨林般濕熱的變電站機房里,酷暑難耐的荒野基站區,一次次北斗終端調試,讓習慣了北方干燥氣候的國智恒技術人員吃盡苦頭。
一家民營企業的高科技發展之路,經費不足更是時時困擾著創業者們。
2006年6月,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企業迎來第一次“經濟危機”:前期籌集的上千萬元研發經費已經告罄,技術還處于突破的前夜,而且還面臨測試一年的時間考驗。
昔日做過上萬人國企老總的創業者呂建光拉下臉面,四處借錢。因為認準了這一技術的潛在價值,有員工甚至把自家的房子拿去做了抵押。
2008年12月19日,以我國自行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基礎的“北斗電力全網時間同步管理系統”通過了專家組的鑒定驗收,并在華東電網掛網運行,鑒定委員會評價:“整體水平國內領先,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2009年9月,我國正式確立“天地互備,以北斗為主的電力授時體系”,幾萬個目標用戶、未來產值將超過千億元的產業鏈隨之凸顯。
中國正式掀開電力行業自主高精度授時的時代大幕,中國電網時間邁入“北斗軌道”,電力運行安全命系他國的歷史也由此終結。
這一技術正逐步在全國推廣。
華東電網公司其下屬的23個500KV變電站的北斗授時系統改造項目全部選用國智恒的北斗時間同步系統。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起草修訂針對北斗電力授時體系的電力監管標準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華東電網公司總工程師陳建民今年3月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截至目前,華東電網因精度授時發生的事故率為0,設備抽檢故障率為0,超過了國際通行標準的最高水平。”
國智恒在創新的路上走得更遠。
2010年初,國智恒獲得了中關村發展集團5000萬元的“政府股權投資”,其它的銀行貸款、風險投資、民間資本隨即跟進。國智恒一下縮短了幾年的資本積累期,產業化運作后收購了一家電網下屬公司。
有了試驗條件,國智恒把目標瞄準了探索科學、安全地提高輸電線路輸送容量的課題。
這是越來越受各方關注的一個全球性難題,各國都在緊鑼密鼓的展開研發競爭。
一大背景是,輸電線路走廊建設不僅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線路造價越來越高,而開辟新的線路走廊由于征地難度加大,尤其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土地私有化使得購買土地建設成百數千公里的輸電走廊更加困難重重。
以北美電網為例,美國國家能源政策發展組織向美國總統奧巴馬提交的《國家能源政策研究報告》,估計其未來10年北美用電需求將增長約25%,但輸電能力僅能新增約4%。
這一次,中國企業走在了前面。
短短幾個月時間,國智恒全球首創的“智能超高壓輸電線路動態增容系統”,通過相關部門的鑒定,可以實時多點傳感監控,在原有輸電線路上,直接提高電力傳輸能力5%-25%。
美國國家能源委員會一位專家豎起了大拇指,“這是一項對全球各國電網建設產生重大影響,為世界經濟節省投資和為人類減少碳排放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發明,是中國人的驕傲。”
有專家更是樂觀的估計,“這項技術,每年將可為全球節省新建輸電走廊上萬億美元的投資和減少數萬英畝土地的占用。”
最新的消息是,這項技術目前正提交美國國家電力科學院進行測試,今年下半年有望進軍美國市場。
回顧6年創業歷程,呂建光說,企業成功跟自主創新分不開。他認為創新有兩個層面:“一是技術上的創新,必須有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另一個是企業發展理念創新,要敢于突破、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