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5-04 10:21 來源:中國能源報
4月27日,記者就廣受業內關注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簡稱“新國標”)正式出臺日期致電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相關部門,得到的答復是“不清楚”。業內人士原本預計“新國標”將會于本月中下旬正式出臺。這份由電監會牽頭,中國電力科學院和國電龍源集團等共同起草的風電并網國家標準于今年3月底完成并報送電監會。
“新國標”與2009年由國家電網公布的《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相比,要求更為嚴格,新增了對于風電機組并網以及風電場接入電網的技術要求,當年風網接入的企業標準公布時就曾引起過行業內的大震動,被風電企業稱之為電網憑其壟斷地位而對風電的“限產令”,當再次面臨更為嚴格的國家標準時風電企業的反應也可想而知。
順勢而為的風電大發展
近些年來,由于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不僅是我國,整個國際社會都開始將清潔能源的發展提升到整個能源戰略的高度上來,我國風電的發展更是以“大躍進式”的速度猛進,2006年至2009年連續四年增長率超過100%。2008年,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就躍居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2009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亞洲第一,累計裝機容量世界第二。由中國風能協會發布的《201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報告中顯示,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風電裝機大國,累計風電裝機達44733.29兆瓦。上周五(4月22日)從國家能源局第一季度全國能源經濟形勢發布會上獲悉,我國風電增長率高達60.4%。尤其在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后,我國放緩了核能的建設步伐,加之我國有著豐富的陸海風能資源,使風能有領跑我國新能源發電之勢。
并網之困,困在哪里?
對于近年來這種“速”有余而“質”不足的風電發展勢頭,國家開始做出調整并逐漸收緊了風電項目的審批,由于在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下作為新能源的風能享受著不少政策福利,它的背后有著一條巨大的利益鏈使得風能仍然是各個地方政府和企業趨之若鶩的香餑餑,內蒙古等地的一些風電項目就仍然在規劃和籌建中。風電的快速建設與配套的電網建設及電力系統的協調之間出現了許多問題和斷層。全國有三分之一的風電場沒有并入電網發電,使得峰期的風電消納成為了問題,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另外,與風電急速發展相伴的還有我國風電制造業的騰飛,但國內相關企業對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并沒有完全掌握,這也成為風電并網運行中一個問題。除此之外,風電行業在經營和管理制度上的不夠健全,以及對風電認識的片面性等都是造成我國風電并網運行困難的原因。但就目前的現狀本質來看,我國風電并網的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有風電和電網雙方博弈的問題。
風電并網是我國風電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關于并網的標準一直存在爭議,究竟該誰來定和怎樣定?另一方面,新的標準必將使一部分不符合規定的風電企業被排除在外,迫使這些企業進行設備和技術上的更新和升級,但這筆巨大的開支要誰來掏腰包又成為風電和電網雙方扯皮的問題。
用“新國標”解“舊難題”?
風電并網發電是我國風能發展的大勢所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指出要加大智能電網的建設,這其實也是要為風電并網鋪平技術道路。但要真正實現風電的全面并網發電,首先是要解決風電和電網之間的矛盾,避免風電項目的盲目擴建和電網依其壟斷地位而限制那些不符合標準的風電企業上網發電。其次是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來加強對行業的規范,管理和監督,促進行業的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新國標”的出臺能否成為突破風電并網難題的一個新契機,我們只能拭目以待,對新標準的檢驗要靠有效的實施,否則再合理的標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因此風電和電網雙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國家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