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4-25 17:14 來源:科技日報
中國航空工業六十年的風雨歷程,可以用無數性能優異、日臻完備的精良產品直觀地展示。
中國航空工業六十年的風雨歷程,可以由一件件銘記歷史的光輝事件所建構,也可以讓一位位功勛卓著的優秀人物去講述,更可以用無數性能優異、日臻完備的精良產品直觀地展示。
從檢修到出口的巨變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國家百業待舉、經濟困難的條件下,航空工業矢志報國,開始了艱苦創業,實現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六十年來,累計生產了幾十種飛機和直升機超過2萬架,發動機近6萬臺,導彈2萬多枚,出口和援贈飛機2400多架,其中出口1400多架。近年更是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與發達國家在役航空裝備性能相當的航空器,大幅度地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抗美援朝開始后,新中國航空工業開始于保障作戰飛機的修理工作。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很快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制造噴氣式飛機的國家。
1954年我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試制成功;1959年,我國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殲6試制成功,使我國跨入了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批量生產噴氣式戰斗機的國家行列。1965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強5強擊機設計定型;1966年,2倍音速的殲擊機試制成功;1968年,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制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
1978年,中國航空工業技術進出口公司的成立,讓中國航空有了走向世界的窗口。同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組裝MD-82、MD-90飛機,雖然這一項目因為某些原因沒有最后完成,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界第一次按照國際標準組裝大型民用噴氣式客機,并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的認證。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航空工業抓住機遇,大力開展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了近百項重大科研成果,掌握了第三代戰斗機和發動機、渦扇支線客機、先進直升機研發技術,使我國躋身于能夠系列化、信息化、體系化發展航空裝備的國家行列。
目前,我國航空工業已經形成了以飛機、直升機為龍頭,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和航空武器配套齊全,技術基礎較完備,軍民結合、相對完整、具有較強實力的高科技工業體系。
攀登航空工業的高峰
大飛機,由于其結構設計之復雜、建造水平要求之高、運營管理之難等等,被視為一國工業整體水平的代表。中國航空工業六十年,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國產大飛機的重視與追求。
據中航工業對民用飛機中國市場的預測報告表明,未來20年,中國航空客運周轉量年均增長率為8.2%,遠高于5.2%的全球航空旅客周轉量年均增長率。而中國商飛公司的市場預測年報也顯示,到2029年中國市場需要3750多架大型客機,總價值超過4500億美元。
面對如此潛力無限的未來,中國人能否用自己的產品,從波音與空客的絕對壟斷中獲得對自身市場的主導權?C919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C919國產大飛機項目于2008年11月啟動,計劃2014年底首飛,2016年取得適航證并交付用戶。其目標是為8—10年后的民用航空市場提供安全、舒適、節能、環保、具有競爭力的中短程單通道商用運輸機。而在市場定位上,以國內為切入點,同時兼顧國外市場,提供多等級、多種航程的產品。
作為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大多數部件都是在中國生產的,知識產權也在中方。C919的發動機一款是由美國GE和法國賽風聯合研制的新一代發動機LEAP-X1C(China);第二款則是由中航商用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正在研制的國產發動機。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稱,C919燃油消耗比同級別飛機降低15%,使航空公司的直接使用成本降低了10%,在同類型飛機中具有優勢。
在2010年第八屆珠海航展上,中國商飛已與包括中國四大航空公司在內的六家企業簽署協議,獲得了100架C919訂單。
航空發動機被稱為航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同樣是一個國家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上能夠獨立研制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數幾個國家,技術門檻之高可見一斑。
自1956年第一臺渦噴-5發動機在沈陽航空發動機廠仿制成功以來,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一直以仿制和改進為主,雖然也曾自行研制過幾種發動機,但都因種種原因半途而廢。2002年定型的“昆侖”發動機是中國第一個走完自行研制全過程的航空發動機,也使中國一躍成為繼美、俄、英、法后第五大航空發動機生產國。
2005年12月28日,我國第一臺自行研制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太行”誕生。它的設計定型是我國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邁出的重大一步,標志著我國從此跨入了第三代航空發動機研制國家的行列,在自主研制航空發動機方面實現了從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的跨越、從渦噴發動機到渦扇發動機的跨越、從第二代發動機到第三代發動機的跨越。
飛向更加高遠的天空
中國航空工業始終把發展航空尤其是研制現代化航空武器裝備作為神圣使命,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加快發展,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如今,中國航空工業在新時代的競爭中,已經開始在國際上尋找發展空間。
“新時期,中航工業將放量發展非航空民品產業。通過資本化運作、國內外并購等途徑,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和規模效應,培育一批適應市場環境、擁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強、機制靈活的優勢企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林左鳴說。
“十一五”期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非航空民品產業成果斐然,形成了以專用汽車、汽車零部件、新能源、電子信息、新材料及礦業化工、鋰離子動力電池、傳統優勢產業、大型成套設備和新興產業為統領的產業格局。燃機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首臺QD-128和QD-70燃氣輪機相繼點火成功、并網發電,十萬千瓦級大功率重型燃機中標并進入全面研制;QC70、QC185等軍用燃機開發不斷取得新進展。汽車產品實現規模化發展,汽車發動機、摩托車及發動機、空調壓縮機等產銷屢創新高,高爐余壓透平發電裝置、等靜壓機等一批優勢民品蓬勃發展,形成多品種系列化發展格局;汽車發動機及零配件、紡織機械、精密機床、工量刃具、玻璃鋼船艇、商業零售等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風電葉片的銷售收入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二。鋰電池、球墨鑄管、TFT液晶顯示器等快速發展。2010年在剔除產業規模最大的乘用車及發動機的不利情況下,銷售收入仍跨上500億元的臺階。
林左鳴表示,發展非航空民品,技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機制和企業的活力。中航工業出臺了很多政策與國際接軌,包括高管、技術和銷售人員的激勵機制。“民用競爭性產品能夠有很好的活力,企業有很好的機制。去年我們的銷售收入超過2000億元,實際上航空產品占的比例不到50%;今年我們的銷售目標是2500億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