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4-11 10:49 來源:能源
日本核電事故一度引發全球恐慌,中國作為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應從日本事故中汲取教訓。
日本大地震之后,福島第一核電站一連串突發事故,使核泄漏不斷升級,導致大面積的核輻射危險,成為國際重大的環境事件,并對全球核能產業發展產生明顯影響。
從目前呈現的事實來看,設備老化、技術缺陷、選址不科學等因素是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的主要原因。
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1971年投入使用,運行將近40年。今年2月,東京電力公司完成了對該機組的分析報告,指出了一系列由于“超期服役”帶來的設備老化跡象。同時,該核電站的機型較老,抗震標準滯后,在當初設計和安裝時,沒有對抗震能力做比較充分的估計。據東京電力公司文件顯示,福島第一和第二核電站的地震測試的抗震能力最高只有7.9級,換言之,安全設計水平遠未達到9級的地震保護標準。
有分析人士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由于采取第二代核電技術,依靠電動控制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由于突如其來的海嘯,1號機組備用電源被海水澆到而完全失靈,輸送冷卻水的管道無法作業,因而出現后續一系列事故。而當今世界上普遍采用的“非能動”安全系統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不存在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的問題,相比之下更為安全。
日本是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核電占比較高的國家,全國現有55座核電站,占發電量的30%左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有七成以上的核電站,位于日本地震預知聯絡會劃定的地震指定觀測地域,也就是地震發生可能性較高的區域。大災一來,核電站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此次核泄漏危機,對于全球正在蓬勃發展的核能產業帶來巨大打擊,核電安全性問題因此進一步被放大,各國政府開始重新審視核能政策。
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442個,核電占總發電量的比例約為17%。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今后20年世界核電裝機容量至少增加40%,達到5.1億千瓦。從世界各國核電發展歷程來看,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核能的利用較為充分,其核電比重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較高。目前法國、美國均表示不會因此放棄對核電的使用和開發。對新興經濟體而言,在國際上對節能減排要求越來越高,而風電、太陽能短期還不能占據主流的情況下,核電仍是清潔能源中的重要選擇。
我國的核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目前共有13個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1082萬千瓦。開工在建核電機組達26臺、2914千瓦,是全球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這些在建的一期項目大多集中在2014年到2015年期間投產,短期內核電設備交付的高峰將會出現。要處理好核電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系。福島核電站的事發原因、處置過程及補救措施,都將成為中國核電工業今后強化安全保障的難得經驗。
被譽為最清潔能源的核電,一旦遭遇超出設計能力所能應對的自然或人為災害,就可能帶來巨大的危險。如果沒有成熟的技術和措施能夠有效控制這種危險,這種清潔能源轉眼就成為了最危險的災難源。所以在發展這種含有潛在高風險的行業時,必須進行周密而審慎的評估,充分考慮到各種風險因素,進一步提高設備標準和技術門檻,合理選址并留下足夠的安全緩沖地帶,對設備運行嚴格實施全程安全管理,盡量避免因意外因素而導致災難性后果產生。
推而廣之,對于有著潛在危害性的相關行業,包括礦山、油氣開采,危化品、管道運輸等,以及垃圾焚燒發電等各種含有潛在風險的能源獲得方式,都應該加強安全防護、災難應急、事故處理及救援能力建設,特別是針對極端情況發生的模擬演練更需提上議事日程。在全世界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各種設施的技術參數和標準應該進一步提高。
日本大地震之后,福島第一核電站一連串突發事故,使核泄漏不斷升級,導致大面積的核輻射危險,成為國際重大的環境事件,并對全球核能產業發展產生明顯影響。
從目前呈現的事實來看,設備老化、技術缺陷、選址不科學等因素是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的主要原因。
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1971年投入使用,運行將近40年。今年2月,東京電力公司完成了對該機組的分析報告,指出了一系列由于“超期服役”帶來的設備老化跡象。同時,該核電站的機型較老,抗震標準滯后,在當初設計和安裝時,沒有對抗震能力做比較充分的估計。據東京電力公司文件顯示,福島第一和第二核電站的地震測試的抗震能力最高只有7.9級,換言之,安全設計水平遠未達到9級的地震保護標準。
有分析人士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由于采取第二代核電技術,依靠電動控制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由于突如其來的海嘯,1號機組備用電源被海水澆到而完全失靈,輸送冷卻水的管道無法作業,因而出現后續一系列事故。而當今世界上普遍采用的“非能動”安全系統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不存在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的問題,相比之下更為安全。
日本是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核電占比較高的國家,全國現有55座核電站,占發電量的30%左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有七成以上的核電站,位于日本地震預知聯絡會劃定的地震指定觀測地域,也就是地震發生可能性較高的區域。大災一來,核電站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此次核泄漏危機,對于全球正在蓬勃發展的核能產業帶來巨大打擊,核電安全性問題因此進一步被放大,各國政府開始重新審視核能政策。
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442個,核電占總發電量的比例約為17%。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今后20年世界核電裝機容量至少增加40%,達到5.1億千瓦。從世界各國核電發展歷程來看,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核能的利用較為充分,其核電比重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較高。目前法國、美國均表示不會因此放棄對核電的使用和開發。對新興經濟體而言,在國際上對節能減排要求越來越高,而風電、太陽能短期還不能占據主流的情況下,核電仍是清潔能源中的重要選擇。
我國的核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目前共有13個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1082萬千瓦。開工在建核電機組達26臺、2914千瓦,是全球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這些在建的一期項目大多集中在2014年到2015年期間投產,短期內核電設備交付的高峰將會出現。要處理好核電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系。福島核電站的事發原因、處置過程及補救措施,都將成為中國核電工業今后強化安全保障的難得經驗。
被譽為最清潔能源的核電,一旦遭遇超出設計能力所能應對的自然或人為災害,就可能帶來巨大的危險。如果沒有成熟的技術和措施能夠有效控制這種危險,這種清潔能源轉眼就成為了最危險的災難源。所以在發展這種含有潛在高風險的行業時,必須進行周密而審慎的評估,充分考慮到各種風險因素,進一步提高設備標準和技術門檻,合理選址并留下足夠的安全緩沖地帶,對設備運行嚴格實施全程安全管理,盡量避免因意外因素而導致災難性后果產生。
推而廣之,對于有著潛在危害性的相關行業,包括礦山、油氣開采,危化品、管道運輸等,以及垃圾焚燒發電等各種含有潛在風險的能源獲得方式,都應該加強安全防護、災難應急、事故處理及救援能力建設,特別是針對極端情況發生的模擬演練更需提上議事日程。在全世界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各種設施的技術參數和標準應該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