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3-15 16:31 來源:中國工業報
五年前,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首次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五年后,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間,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扎實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這表明,我國將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推進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十二五”期間,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10%。
與此同時,“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也新增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多個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使原有的主要污染排放指標則更加細化,節能減排任務更硬。
但事實上,要完成上述目標絕非易事。“十一五”時期,我國提出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五年過后,前一個指標基本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19.06%;后一個指標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2.45%、14.29%。但19.06%只能算勉強達標,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很多地方為完成這項指標強行拉閘限電,更突顯出在節能減排上的被動和勉強。
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地方節能減排目標和任務沒有真正全面地落到實處。主觀表現在:重視程度不夠,更多看重的是經濟增長速度,或多或少地認為與其下大力氣抓節能減排,不如騰出精力抓當地的發展實惠。客觀表現在:雖然下達了節能減排指標,但分解的不細,考核的不科學不嚴格,缺乏約束力。往往只抓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大型重點企業,而忽略了更多的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對象不全面、不普及,深挖潛力做得還遠遠不夠。方法不多,往往只依靠行政手段,尤其沒有注重運用價格、財政、稅收、金融等經濟政策來推動節能減排。簡而言之,就是在節能減排上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和體系。
但回顧“十一五”期間,也有部分省份推出的節能減排措施效果明顯。如將節能減排納入對各級政府的考核機制中,把以往單純考核投資項目量的做法,改為綜合考核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節能減排指標,對地方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實行節能減排一票否決。特別是實施新的工業節能調控模式,強化企業節能管理,深入開展企業能源審計和監察,組織企業開展能耗對標達標,既抓重點企業,也抓中小企業。
已經過去的五年節能減排工作經驗表明,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機制和體系,抓節能減排工作就無法真正全面地落到實處,只能是越抓越被動,越吃力。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減排的都減了,方便節能的都節了,而未來五年國家要求單位能耗下降16%,難度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增加了。鑒于此,如何將節能減排真正和全面地落到實處已成當務之急。否則,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就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