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12-09 11:31 來源:中國工業報
中國工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工業化進程在不斷升級。過去30年我國工業增長增速在10%~11%之間,平均增長10%以上。過去三年增長速度大概是GDP的1.3倍左右。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
“但從全球價值鏈角度考慮,在制造業的高端領域,我們的核心技術、專業服務、市場營銷、高端品牌等和國際上還存在很大差距。”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顧強日前在“2010中國信息產業經濟年會”上表示,中國大量的企業是生產型加工企業、裝配企業。雖然目前制造業規模很大,但中國的企業在價值鏈中尚處于中端和低端的地位。
企業知識積累是產業升級關鍵
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推進工業建設,這是中國工業肩負的歷史使命。
“我們的規模也許是世界第一,也許是世界第二。但我們是加工制造企業,某種程度上說就像貿易公司。但從產業角度來看,應該思考我們是不是產業研發中心,是不是專業的服務業企業,是不是產業的孵化中心。我國眾多的企業中,一些跨國公司、知名品牌還沒有上市,盡管現在在財富500強企業榜單當中有不少中國企業,但是真正代表中國制造業的企業不多。”顧強語帶感慨。
從“十二五”或者更長時間來看,轉型升級、結構優化、增加核心競爭力是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也是中國工業肩負的歷史任務。
顧強認為,我們的發展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局面,工業發展的動力出現了新的變化:
我們已進入到科技進步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正在向內需主導消費轉型。期間,新興綠色行業興起,分工細化服務驅動發展。信息產業、信息經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融合。現在很多國際廠商的發展方向都是以提供服務為主,這就是融合驅動的產業形態。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提出了這一觀點,如今產業轉移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態勢,而且未來十年也是推動工業發展的動力。
而從轉型升級、產業升級的基本方向來看,未來將呈現四個趨勢:一是高加工度化。過去稀土僅僅是在資源行業變成了新材料,但現在利用稀土可以生產出更多的設備、裝備。二是高技術化。三是高端化。通過品牌、營銷、專業服務實現價值的提升。四是生態環境。
這些都是從過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即所謂的鏈條升級來加快產業的孵化轉型,來促進產業的升級和優化,轉變升級的實質。
“產品升級取決于企業知識的積累,研發能力的積累和發展能力的集成,這是產業升級最關鍵的,因為它并不取決于文件目標上寫的多么宏偉,這關鍵取決于企業能力的提升。”顧強表示。
現代產業體系,顧名思義,是以現代的科技、知識、高端人才為基礎,以戰略型新興產業為指導,以先進的生產型服務業作為支撐的產業形態,是以自主創新、自主品牌、世界級企業作為基本支撐,具有創新驅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產業體系。
應該注意三個現象
從工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來看,就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發展戰略性產業具有很多優勢,如大國優勢、市場優勢、有產業基礎的優勢。我國的加工制造體系,也是世界上最全的,有人力資源優勢,有制度優勢。”顧強表示,當然我國也還有后發優勢。新興產業全世界都在加大投入進行研發,還沒有到產業化、規模化、大規模商用的階段,所以給我們發揮后發優勢帶來了機遇。
發達國家之所以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戰略產業,是由于新興產業已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的牽引,但它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因此,顧強建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中應該注意三個現象:
急于求成。目前全國很多地方、很多企業都在大搞新興產業,好像明年就要把這個產業搞起來。但事實上,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有自身規律和生命周期。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八年到十年,基本上都是這樣一個規律。新興產業不能急于求成。
過于分散。把什么東西都裝到戰略性新興產業里面,具體范圍沒有界定。還有各地政府的過度干預。
同時我們也面臨很多風險,如技術風險。一旦技術選錯了就可能輸掉整個產業。因此,如何確定技術路徑,或者說鼓勵通過市場競爭來確定技術路徑很重要。
“很多技術需要時間,并不是說電動汽車一旦誕生就普及了,其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我們要注意產業發展自身的規律,尊重這樣的規律。”顧強認為,創造價值、掌控價值是最根本的,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突破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自主創新。我們要消化吸收,當然要集成,但是還是要自主創新。
市場培育。新興產業的特點是市場潛力大,但風險也大。政府應著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組織示范,另一方面要通過政策設計來推動。
產業協同。現在很多新的產業鏈環節還沒有完全打通,雖然目前已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但是如何促進產業協同也非常重要。
體制、機制改革。我國很多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依舊存在,這需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力度。
金融支持。目前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我們能不能建立和新興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資本市場。
合理布局。在開放條件下自主發展,建立更多的國家標準,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這是中國在未來二十年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