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12-01 11:12 來源:中國能源報
由商務部等十二個部委共同主辦的2010中國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高科技國際博覽會11月24日-27日在北京舉行。這是目前國內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商機最多的一次有關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的博覽會。博覽會共吸引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212家知名企業參展。中外企業共聚一堂,集中展示了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環境治理、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等領域國內外一流企業、一流技術、一流產品、一流理念和最新科研成果。
綠色產業顯示勃勃生機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24號的高峰論壇上表示,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的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5%-20%。據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投資需求將超過3萬億,比“十一五”期間將增加一倍以上,預計中國環保產業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保持年均15%-20%的增長速度,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環保產業市場之一。記者在博覽會現場的親身感受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此次博覽會規格高、參展商多,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了新型節能材料、新能源汽車、海水淡化、垃圾發電、水處理、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等先進產品和技術,同時還有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構筑綠色產業體系的整體解決方案。
記者發現,不僅能源行業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最新清潔技術和解決方案,而且一些主業并非能源領域的廠商也表現出了對綠色產業、可再生能源的極大熱情。
有“共和國長子”之稱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是一家大型的軍工央企。在它的展臺,赫然陳列著一個名為“聚光光伏發電系統”的太陽能發電設備。據介紹,和常見的光伏發電電池板不同,該系統采用砷化鎵太陽電池和太陽能跟蹤系統,電池轉換效率達到40%,放大倍數達800-1000倍。
公司電子產業處副處長林旭陽對本報記者介紹,該集團從2006年開始關注新能源,依靠雄厚的自主裝備、工藝實力,發展迅速。其自主研發的聚光光伏發電系統的發電成本做到了國內最低,大約1.6元/度,便宜了2到4毛錢。林旭陽說:“380瓦左右的這樣一套發電設備,造價大約2萬元。現在主要是出口供國外民用。”當記者問及是否成本過高影響市場時,林旭陽回答:“很多省市都上門來買,不用擔心賣不出去。而且隨著國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市場會越來越大。”
和風能、核能相比,太陽能是最適合在城市推廣的新能源。如今,不管是光伏還是光熱,很多企業都把目光投向了太陽能發電。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保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臺,造型別致的太陽能殺蟲燈和野營燈照明系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據介紹,不到半米高的太陽能殺蟲燈可以有效覆蓋40畝農田,它采用物理殺蟲的方式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保護環境而且節約成本。便攜式的野營燈照明系統采用太陽能發電技術,照明時間長,可用于缺電的偏遠地區和邊防哨所等地。公司副總經理賀衛寧告訴本報記者,要想在太陽能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關鍵是要創新。“比如做太陽能路燈的企業已經非常多了,如果沒有創新就很難立住腳。其實,太陽能可做的事情太多了。”
探索綠色產業發展模式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王小康24日表示,綠色產業發展必須解決的三大問題:技術、 政策、商業模式。企業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需要探索綠色產業的發展模式。
作為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垃圾處理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點在展會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成立于2000年的上海神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城市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綜合處理,據了解,進廠各種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率達90%以上。在其上海寶山神工生活廢物綜合處理模型面前,技術副總監楊帆對本報記者介紹,該公司每天處理垃圾1000噸。垃圾經過分選分類處理,最后轉化為清潔能源,如電、蒸汽、熱水以及清潔資源:塑料粒子、環保磚、有機肥等。
楊帆說:“由于我國還沒有施行垃圾分類和收費制,垃圾處理現在還是一個公益事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如果實行垃圾分類對降低企業成本和工作量會有很大幫助。”有報道稱,北京即將實行垃圾分類和處罰制度,這對今后的垃圾處理工作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在垃圾處理、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瑞典哈馬比生態城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展臺上的模型從水、垃圾處理、電三個方面展示了生態城的設計理念。尤為特別的是其真空垃圾管道,通過真空抽吸,垃圾被送至不同的回收處理設施,避免垃圾車進入社區。據介紹,生態城的住宅成本比一般住宅高2-4%,但對環境的影響卻降低了50%。
據了解,此次博覽會按照展出領域和內容分設10個展區:分別為1個綜合館、5個專業館(節能減排館、清潔能源館、環境治理館、低碳技術館、循環經濟館)、3大專區(整體解決方案、綠色金融、生態示范)和1個廣場清潔能源車輛展區。從溫州趕來參觀的太陽能公司負責人溫先生對本報記者說:“我特地過來,一是看看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情況,國內外同行的技術水平和關注點,二是尋求合作機會。我們已經和一家美國新能源公司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此行收獲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