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11-25 11:23 來源:中國工業報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船舶工業發展最快、最好的五年。規??偭靠缭绞桨l展,產業基礎全面鞏固,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我國船舶工業已經站在了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
“十一五”期間,面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船舶行業受到較大沖擊。國務院及時出臺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極大地提振了各方面對船舶工業發展的信心,船舶工業生產實現穩定增長,新接訂單大幅增長,自主創新亮點突出,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
產業規模大幅躍升
“十一五”期間,我國造船完工量不斷創出歷史新高。預計“十一五”末,我國造船產量將超過5000萬載重噸,是2005年造船產量的4.1倍。“十一五”期間造船產量年均增速將高達34.7%,明顯高于“十五”期間年均26.5%的增長速度。截至2009年底,我國手持船舶訂單20460萬載重噸,是2005年底的5.2倍。三大主流船型中,散貨船手持訂單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48.66%,居世界第一位;油船、集裝箱達到28.42%、19.67%,均居世界第二。
至2010年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1.1%、46.2%和37.7%。根據現有手持訂單推算,預計到“十一五”末我國造船完工量國際市場份額將達到39.3%。按照克拉克松最新手持訂單統計,在可預期的三年內,我國造船完工量所占份額最高可達40%左右,依舊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在出口方面,伴隨著我國船舶工業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十一五”期間我國船舶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9年,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2532億元,同比增長17.8%,船舶產品出口金額283.6億美元,同比增長44.9%,約為2005年的6倍,“十一五”前四年船舶出口額年均增長率51.78%。
2009年,我國船舶產品出口到159個國家和地區,亞洲和歐洲為出口的主要市場。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作為傳統三大出口主流船型出口額總計達177.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2.1%。
2009年我國造船產能達到6600萬載重噸,約是“十五”末的4倍。中國造船業在硬件能力上與世界先進造船國家的差距已經基本消除。
自主創新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我國船舶科技開發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在若干重點產品和技術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主流船型優化開發能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等主流船型的自主設計和研發能力,實現了三大主流船型的系列化、批量化接單和建造,部分產品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目前,已形成1700~8530TEU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系列集裝箱船船型;開發出的23萬噸、32萬噸、38萬噸和40萬噸的系列化超大型礦砂船,均實現了批量接單;開發出38型滿足共同規范要求的油船和散貨船,已陸續承接了640多條、超過5000萬噸的訂單,占手持訂單的四分之一。
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打破了國外在高端產品領域的壟斷。攻克了LNG船液貨艙的建造工藝難關,成功承造了5艘14.7萬立方米LNG船,實現了LNG船批量建造;在海洋工程業務領域,我國自主設計建造了30萬噸級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成功承接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項目,具備了自升式鉆井平臺總包能力,并實現批量建造,我國海工輔助船市場份額已居世界第一位。
先進制造技術和造船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間開發了地坑施工法、肋板拉入法等多項新工藝,有力促進了造船周期的縮短和質量的提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系統,并已陸續投入企業的實際應用,打破了國外軟件在一些領域的壟斷地位。目前我國造船效率與日韓之間的差距已從上世紀末的十分之一縮小到四分之一左右,骨干企業典型船舶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配套能力和水平邁上新臺階
總體看,“十一五”是我國船舶配套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我國主要船用設備產品生產能力快速增長,國產化研制水平進一步提高,帶動我國本土設備裝船率的提升。其中,船用低速柴油機生產能力由2005年的191.8萬馬力猛增到2009年的500.6萬馬力,年均增長率達到27.1%。我國還新上馬了一批船用中速柴油機和甲板機械項目。2006~2008年的短短三年間,中速船用柴油主機新上馬項目10個以上,甲板機械項目7個以上。與此同時,船用設備自主研制取得重大進展,超大型船舶的動力系統、大型船用曲軸和甲板機械實現自主生產,形成大型錨機、海洋平臺吊機等一批自主品牌船用設備,高端配套產品實現突破,機艙自動化系統已實現國產化。隨著產能的逐步釋放,2008年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設備裝船率49.67%,較“十五”末期提高10個百分點。
在船舶業布局方面,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十一五”期間,按照《船舶工業發展中長期發展規劃》布局建設的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已全面形成規模,產業集聚效應顯現。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造船企業,2008年我國有8家企業手持訂單量進入世界前20強。外資和民營資本大量進入造船領域,極大地促進了國內造船業競爭格局的多元化。與“十五”末相比,船舶工業私營企業以及外商投資企業與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并且涌現出一批骨干民營造船企業,成為船舶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另一股強勁動力。中國船舶工業呈現出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骨干的大中小船舶企業、中央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