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11-02 09:09 來源:《金融時報》
主要受國內需求增長的驅動,中國制造業十月產出大幅增加,與亞洲其他地區的普遍減速形成鮮明對照。
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由9月的53.8升至10月的54.7,表明盡管北京努力在為經濟減速以避免資產泡沫,但增長依然強勁。
同樣于周一發布的廣受外界關注的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52.9上升至54.8。這是該數據自2004年4月首次發布以來,出現的最大的環比增幅之一。
采購經理人指數在50點以上表明經濟擴張,反之則表明經濟緊縮。最新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在10月出現了連續第三個月的快速上漲。
匯豐銀行(HSBC)表示,中國制造業企業擴展新業務的速度達到了6個月以來新高,相比之下,出口訂單的增幅則相對較小,這表明增長主要來自國內市場。
匯豐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這些強勁數字說明,今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將增長9%左右。
中國的數字與韓國、臺灣及日本報告的PMI數字形成鮮明對比。上述地區的制造業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備受打壓,在危機后曾經出現快速增長,眼下則持續放緩。
匯豐臺灣PMI指數從9月份的49跌至48.6,連續3月下跌,表明經濟正在萎縮。而匯豐韓國PMI指數則從48.8下跌至46.7,連續第兩個月低于50。
上周五發布的野村(Nomura)日本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49.5跌至47.2,連續第二個月出現收縮。這表明日本經濟正在放緩,而強勢日元正傷及大部分日本制造商。
中國以外亞洲其他地區的工業活動放緩,暗示經濟增長正在減速,盡管該地區在全球金融危機后曾出現過非常高的增長率。
2009年4月至今年6月間,該地區除日本之外國內生產總值(GDP)猛漲9%,主要得益于同期工業生產25%的增長率。這反映出國內消費的增長充分彌補了對西方發達經濟體出口的下降。
表明亞洲整體經濟增長可能正在放緩的首個明確信號來自新加坡。10月份新加坡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初步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后,該國經濟環比收縮19.8%,收縮幅度遠大于普遍預期。
相比較而言,該國經濟第二季度的增幅為24%,第一季度為45.7%。富足的新加坡往往是亞洲的風向標。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時,新加坡是亞洲首個開始衰退的國家;一年后,它也是第一個恢復增長的國家。
投資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計算表明,除日本和中國外,亞洲的工業生產增長率明年1月最低將跌至3.5%的水平,而這一增長率的長期平均值為6.1%。
揭示生產放緩趨勢的是逐漸下跌的PMI指數。這一指數跟蹤一系列指標,比如商業信心、價格以及新增訂單數量。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一些領先指標顯示10月份出現收縮,即使快速增長的印度也預期將會報告增速放緩。
盡管許多國家的制造業增速放緩,但預計沒有國家會再度陷入蕭條。亞洲開發銀行(ADB)調高了對2010年除日本以外亞洲的GDP增長預期,從7.5%上調至8.2%,并預期2011年這一地區GDP增長將達到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