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9-03 11:51 來源: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十二五”期間,我國有可能初步形成工業化主導向城市化主導的基本格局。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城市化的戰略地位開始凸顯。城市化主導將成為“十二五”發展方式轉型的突破口。由于城市化可以產生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并有利于促進工業化的轉型升級,因此城市化就不能不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大任務。
從發展的大趨勢來看,“十二五”期間我國有可能初步形成工業化主導向城市化主導的基本格局。
從國際經驗來看,在人均GDP3000~4000美元、城市化率30%~50%時,城市化進程有明顯加快的趨勢。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2009年人均GDP已超過了3000美元,開始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綜上所述,我國正處在城市化加快發展的歷史拐點。未來5年,我國將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城市化率每年將提高1%~1.2%,并由東部向中西部擴張,中西部城市群的出現將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突出特點。此外,在大中城市加快發展的同時,未來將出現大城市群、城鎮化、區域一體化齊頭并進的格局。
從工業化主導到城市化主導的轉變,對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有決定性的影響,歸納起來有5個方面:
第一,決定工業的轉型升級。工業從生存階段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們既要強調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拉動作用,又要強調城市化對工業化的提升作用。第二,使得服務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沒有城市化,大力發展服務業是不可能的。有數據表明,我國城市化率和服務業之間的相關性高達0.94。在發達國家的大城市,服務業比重一般要在70%以上,而我國大中城市服務業的比重大都偏低,因此我們更需要把服務業發展提到重要的位置上。第三,決定城鄉一體化進程。快速的城市化必然建立在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上。從這個角度看,未來5年是我國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五年。第四,對改善資源環境問題有決定性的影響。城市化會產生某些環境問題,但城市化又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戰略性選擇。第五,將決定就業。服務業是拉動就業增長的重要產業,城市化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為此,擴大就業的基本途徑應該是城市化。如果沒有城市化和由此帶來的服務業發展,擴大勞動力的就業范圍和提高勞動力的就業水平都會受到嚴重制約。
城市化發展的合理布局是城市化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無論以大城市為主,還是以城鎮為主,一直以來各界都有不同的主張。我認為,我國應當走以大城市影響、帶動中小城市發展的道路。這是因為城市化程度與經濟聚集度密不可分,大城市能明顯提高經濟聚集度,從而形成面向國內外的規模經濟。
城市規模越大,其帶動能力越強。首先,世界GDP的25%是由僅占世界土地面積0.3%的城市地區生產的。
2007年大紐約都市區GDP占美國的20%;東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4的日本人口集中在這塊不足日本國土面積4%的土地上,但東京的GDP也占據日本重要部分。其次,城市化程度越高,城鄉收入差距就越小。例如,東歐國家的城市化比例相對較低,城鄉人均GDP相差2~3倍;歐美國家的城市化率很高,城鄉人均GDP相差1~2倍。大城市發展的實踐,不支持“城市越大,貧富差距越大”的觀點。
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追尋的是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問題,工業化主導城市化。今后30年,城市化的產業推動力將與日劇增,城市化不僅要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