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7-22 10:11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中國能否實現2020年的減排目標繼而兌現哥本哈根大會的承諾?5年后或許就可初見端倪。對中國整個節能減排大業來說,未來5年將成為最關鍵的時間段,而指導未來5年能源發展方向的能源“十二五”規劃也被賦予非同一般的意義。
在國家能源局本周舉行的2010年上半年能源經濟形勢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就能源“十二五”規劃的制定進展作了詳細介紹。江冰強調,“十二五”期間,能源發展要在繼續貫徹落實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加強環保的指導方針的同時,針對國內外能源發展環境變化的特點,加強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發展。
而針對此前中國去年提出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江冰表示,“十二五”期間是落實上述兩個目標的關鍵時期。
據他介紹,未來5年能源領域的重點任務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節能力度,提高傳統能源清潔利用水平;加大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利用規模;加快推進水電和核電的開發建設,積極做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大力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統籌規劃重點能源基地和跨區能源輸送通道建設,促進能源資源優化配置。
他預計,到2015年,天然氣利用規模可能會達到2600億立方米,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預計將從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電和核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提高1.5個百分點,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也將達到1.1億噸標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提高1.8個百分點。屆時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將有望達到11%左右。
而隨著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長,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可能會從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63%左右。這將會明顯改變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多年來居高不下的局面。
本報記者從另一位參與能源“十二五”規劃(草案)前期討論的發改委能源所高層處獲悉,能源“十二五”規劃有望在今年三季度完成內部討論,年底前公開征求意見。規劃將更大力度扶持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傳統能源清潔化利用等幾大領域,并對風電、光伏、核電提出比“十一五”更高的發展目標,但在具體數字方面仍未確定。
專家指出,由于“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完成難度很大,能源結構調整進展緩慢,能源“十二五”規劃將提出更高要求。預期規劃出臺后,將對國內風電設備、光伏、核電相關龍頭企業帶來利好,而節能環保領域相關龍頭企業也將從中受益。
電力作為清潔的二次能源,幾乎是所有一次能源的最終轉化形式,包括煤、水、風、光、核等等。因此,“十二五”電力規劃也將在整個“十二五”能源規劃中占據核心地位。本報記者從有關規劃制定機構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正是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大規模投資擴張的期間,火電將大舉讓路,裝機量退居70%以下,清潔能源裝機將達30%。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總經理汪建平表示,預計到2015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5.6萬億千瓦時,“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7.5%。我國投入運行的電源裝機總量需達到12.6億千瓦,電源裝機總量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位,煤電比重下降到68%,其中,燃氣輪機比重4%,水電比重20%,核電比重2%,新能源發電比重6%。
火電:大型煤電基地將成主要投資
煤炭作為我國主要依靠的一次能源,“十二五”期間仍然將發揮核心作用,不過將呈現兩大投資趨勢:第一,將在西北部加快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加大“西電東送”;第二,將主要投資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的發電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
華能集團總經理曹培璽認為,首先,要加快建設大型煤電基地。針對我國煤炭資源分布與消費的不平衡性,為了有效滿足東南沿海地區旺盛的電力需求,必須進一步加大“西電東送”力度,在內蒙古、山西、陜西、安徽、甘肅、新疆等煤炭資源富集的地區,加快建設一批煤電基地,重點建設內蒙古呼倫貝爾、內蒙古鄂爾多斯(600295)、內蒙古錫林郭勒、晉東南、陜西北部、安徽兩淮、甘肅隴東、新疆哈密等煤電基地,同時配套建設特高壓交直流電網,提高電網輸送能力。
第二,投資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的發電機組將與“上大壓小”并行。“采用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的發電設備,必須繼續實施‘上大壓小’,‘十二五’考慮關停退役部分老舊30萬千瓦等級機組,重點替代建設60萬千瓦及以上的超臨界、超超臨界大型高效環保機組。”曹培璽說。
而汪建平也指出,“進一步加快700攝氏度及以上的超超臨界技術、IGCC、大型CFB等潔凈煤燃燒技術的研發。并繼續做好‘上大壓小’工作,我國2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約有1.4億千瓦,10萬千瓦及以下的純凝機組仍有2680萬千瓦。”此外,提高熱電聯產普及率也是重點,這將與已經興起的分布式能源共同發展起來。汪建平認為,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比較較低,2015年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普及率若提高到50%,需新增熱電聯產機組6000萬千瓦。
水電:將達到2.5億千瓦投產目標
汪建平認為,目前我國在建水電項目約5617萬千瓦,約有5000萬千瓦左右能在2015年前投產,屆時我國水電將達到2.46億千瓦,通過努力可達到規劃目標。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副總經理王民浩表示,2015年我國水電發展目標3.10億kW(抽水蓄能電站0.30億kW),即“十二五”期間要新增0.85億kW。
王民浩表示,由于水電工程建設周期長,目前“十二五”期間投產的水電項目基本上都已經開工建設(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壩等),且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間順利投產。2015年常規水電2.8億kW的目標是以目前開工建設的項目為基礎,根據建設工期推算的,因此2015年水電投產規模比較現實。
水電建設問題因為與環保和移民問題密切相關,一直面臨工程核準難的問題。資料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中,核準開工水電站個數占所列個數的比例僅為33.3%,裝機容量所占比例僅為27.1%
汪建平認為,為了實現2020年水電裝機3.5億千瓦的目標,“十二五”期間需要開工1億千瓦左右,但當前水電前期工作進展不容樂觀,需要加大水電前期工作的力度。
王民浩表示,目前金沙江、大渡河、雅礱江、瀾滄江、黃河上游水電工程擬在2020年前投產的水電項目所在河流的水電規劃都已得到了國家和地方主管部門的批復,且這些項目前期工作進展較深,具備在“十二五”期間開工的條件。只要能夠順利地加快核準,2020年常規水電3.3億kW的目標可以順利實現。
不過,水電規劃的難點在于:許多大中型水電工程移民遷建工作從一開始就大大滯后于主體工程的建設進度,成為電站截流、下閘蓄水階段性目標完成的制約因素;目前輸電規劃滯后于電源規劃。
核電:機組將增長三倍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國在建核電機組23臺、總裝機2540萬千瓦,占世界的40%,已經成為全球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汪建平指出,我國已在16個省市中初選核電廠址51個,機組244臺,裝機規模2.7億千瓦,其中沿海1.5千瓦,內陸1.2億千瓦。按目前核電建設進度,2015年可達到4000萬千瓦。2020年核電裝機要達到7000萬千瓦,“十二五”期需開工3000萬千瓦。
也就是說,到“十二五”末期,核電機組將在現在不到1000萬千瓦的基礎上增長三倍。不過,曹培璽認為,我國核電的開發體制、資金保障和發展速度,遠遠不能滿足電力發展的需要。應考慮盡快適當放開控股建設核電資質,使具備條件的發電集團成為核電開發主體,并將發電集團儲備的優秀核電廠址納入國家核電建設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鈾資源爭奪將成為重要戰略問題。汪建平認為,到2020年,核電每年需要天然鈾約1.1萬噸(按裝機容量7000萬千瓦測算),核燃料需要通過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來保障,應加強同國外鈾資源勘查與開發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資源。
風電:海上風電將快速增至500萬千瓦
本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國家能源局基本明確:2015年全國風電規劃裝機9000萬kW(含海上風電500萬kW),2020年全國風電規劃裝機1.5億kW瓦(含海上風電3000萬kW)。
按照“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思路,將重點建設三北地區、沿海地區的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包括河北、內蒙古東部、內蒙古西部、甘肅酒泉地區、新疆哈密地區、吉林、江蘇沿海、山東沿海等。在內陸地區山地、河谷、湖泊等風能資源相對豐富地區,因地制宜地進行適度規模的風電開發。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五”期間,將抓緊開發海上風電,在江蘇、山東、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省份,建成一批海上風電項目。到2015年,海上風電總容量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
[page_break]
光伏:光伏電池產能將達1000萬千瓦
光伏方面,本報記者了解到,根據初步規劃,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將基本實現以國內制造為主的新能源裝備能力。太陽能光伏發電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光伏電池制造能力達到1000萬千瓦。
不過,主要存在的問題在于,我國太陽級硅材料的技術和產業嚴重落后于國際水平,材料緊缺矛盾尤為突出。我國目前亟待加強對太陽級硅材料的研究開發以及太陽級硅材料產業的支持。應用的市場障礙主要是成本過高以及硅材料的短缺,與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在資源豐富區上網電價約1.1元/kW.h,其他地區上網電價將更高)。
“加快太陽能發電項目的規劃和電價政策的形成是實現“十二五”和2020年太陽能發電發展目標的關鍵。”王民浩指出。
“十二五”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將從目前的70%以上下降到63%,意味著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將逐漸改變。與此同時,“兼并重組”仍是煤炭產業的關鍵詞,特別是在區域內整合完成后,跨區域整合將成為一個重點。
需要指出的是,近日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在介紹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時說,“十二五”期間由于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長,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可能會從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63%左右。
“雖然預計‘十二五’我國煤炭整體消費比重下降,但是煤炭作為我國主要能源消費品的地位還是不可替代的。”煤炭工業協會一位專家向記者表示。
并據分析,“十二五”期間將繼續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鼓勵煤炭企業之間進行跨區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兼并重組,發展先進與淘汰落后并舉。
事實上,在山西、河南、內蒙、山東等煤炭主產區域內整合完成后,跨區域整合無疑將成為一個重點,煤炭資源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此前,有專家透露,煤炭工業“十二五”規劃框架表示,將優先建設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到2015年,5000萬噸以上的特大型煤礦產量要占65%以上,形成20個1000-4000萬噸的大型企業集團。
對此,國家能源局煤炭司負責人曾向媒體透露,到2015年,國內年產億噸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有望達到6—8個,年產0.5—1億噸的企業達10個以上,特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據透露,從保障安全生產的角度,將提高煤礦的準入門檻,要求一般礦井的年產量規模不低于30萬噸,國家重點規劃的礦區規模不低于60萬噸/年,而各主要產煤省份的礦區不低于120萬噸/年。
“煤炭資源集中度仍是‘十二五’期間重點,即提高企業規模,煤企數量的增加不會太大。”上述專家說。
一直以來,存在大量高耗能項目和落后產能的石化產業都是中國推動結構調整、倡導節能減排的重要陣地。中國在2020年前能否達成減排目標,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石化業的減排進度。由此,正在制定中的石化“十二五”規劃對經濟全局就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石油(601857)石化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就石化“十二五”規劃的制定進展、總體思路做了詳盡介紹。
據白頤介紹,受工信部委托,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承擔了石化“十二五”規劃的編制任務,目前基本綱要已經完成,正在細化。全部規劃預計今年年底將制訂完畢,之后將由工信部上報國務院。
“從核心任務看,石化首先要貫徹由大變強的戰略精神,要以制造型的產業發展模式變為創造型的。所以我們提出,在‘十二五’期間,以全面調整石化產業的結構、提升競爭力、提升技術含量為核心。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十二五’核心任務。”白頤說。
上述核心任務提出的背景是“十二五”期間石化業將進入產業轉型的關鍵期,但同時又必須應對國際市場在此期間出現的新變化。據白頤介紹,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沖擊,“十二五”期間我國所有出口產品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反過來,國外大公司對中國市場會比以前更加關注,所以中國市場的行業競爭、產品競爭在“十二五”會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激烈,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顯然,這在給中國石化(600028)產業帶來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在白頤看來,應對上述新變化的關鍵就是結構調整,“整個行業從上游的油品,從中游的石化品,到下游的各種化工新材料產品,都存在著一個如何調整結構以滿足國內市場、應對國際競爭的問題”。
這其中,首要解決的是石化品結構性短缺,“原來一說結構性短缺,大家想的都是傳統產品,但從去年情況看,不僅僅是傳統的化工品,甚至連聚丙烯、聚丙烯、ABS、合成橡膠、聚苯乙烯、乙二醇等都出現了結構性問題。”白頤說。
據她介紹,去年中國進口甲醇528萬噸,而全年的行業平均開工率不到50%,顯示出中國的資源不合理、生產水平落后。此外,乙二醇開工率同樣很低,因為競爭力比不上中東的產品。
其次則是原油安全問題。白頤認為,現在制約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資源。應當多方面想辦法,通過國際化“走出去”戰略和資源多元化開發來解決,但這個過程要持續一段時間。
在白頤看來,節能減排是石化行業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實施低碳經濟的戰略,首先必須嚴格禁止低能效項目的上馬,積極鼓勵高能效項目的建設。其次要淘汰落后的高能耗工藝和裝置,積極推動低能效設備(系統)的節能改造以及能量梯度利用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