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7-19 14:09 來源:中國工業報
機床作為現代復雜生產工具,是人類生產力發展三大要素中至關重要的工具之一,機床的“先進性”決定人類的生產效率和勞動生產率。作為當前世界上科技水平最為發達的美國,在20世紀的一百年時間里,其機床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狀態,同樣,其汽車工業、航空航天也居世界首位。2008年,美國的GDP為13.98萬億美元,按3.1億人口平均下來,其人均GDP為4.5萬美元。而中國約13.3億人口,2008年全國GDP僅為3.37萬億美元,是美國當年的四分之一,人均GDP更是僅為美國的十八分之一。原因何在?生產力水平較低。而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在根本上取決于科技水平。
我國要加快工業化進程,必須從根本上抓起,提高科技生產力,除了要大力培養人才外,重視基礎建設也不可少。作為工業母機,機床工業的振興更是重中之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縱觀世界機床工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機床作為生產工具,屬于固定資產一類,因此,機床工業的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狀態、固定資產投資多寡息息相關。經濟景氣時期,固定資產投資多,需求的機床數目增多,技術先進性要求也高,隨之,科研也有所加強,機床工業整體發展快。反之亦然。一個明顯的例子:2009年世界遭遇嚴重經濟危機,全世界GDP下降2.2%,全球貿易額下降13%,由于資金短缺,固定資產投資緊縮,2009年世界機床工業的總產值下降32%。全世界機床的消費額下降33%,出口額下降38%,進口額下降41%,是21世紀首個十年里,世界機床工業、產值、消費、進出口全面下降最為嚴重的一年。
縱觀20世紀末機床工業產值與消費額的增長情況,更反映出,與整體經濟情況的密切聯系。在1980年到1983年的四年間,全球GDP呈下降態勢,機床工業的產值也從1980年的265億美元,逐年下降至1983年的191.5億美元。在1984年至1991年間,世界經濟景氣度開始上升,機床工業的產值從1984年的192.5億美元上升至424.5億美元。
分析原因是由于80年代后期,世界經濟景氣、資金充足、固定資產的投資不斷增加,機床科研經費增多,全球機床工業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態。當時,數控機床技術也發展迅猛。不僅大力投入研發FMS(柔性制造系統),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研究也逐步啟程,形成了世界機床新技術、開發創新的熱潮。當時這種機床工業的“發燒”狀態,至今還令人記憶猶新。
然而,從1992年起,世界經濟走勢就發生了變化,機床工業總產值與消費額隨著全球GDP的下降開始下降,同時,對于技術水平較為先進的FMS、CIMS產品,由于研發投入太高,技術上許多關鍵環節尚未解決,從而轉入發展低潮期。1992年世界機床產值從1991年的424.5億美元下降至341.2億美元,降低了19.6%。從1993年起,世界經濟又波浪式回升,機床產值、消費額也逐漸上升。1996年,世界機床產值上升至380.3億美元,到2004年,已達456.3億美元。無疑,全球的經濟起伏對機床工業有著一定影響,況且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機床工業的影響則更為深刻。
這一點,從2009年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的機床產值、消費額、進出口額增幅情況中得到佐證。
在統計范圍內的28個國家和地區中,2009年機床產值除了中國增長7.4%、奧地利增長2%之外,其余26個國家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國是由于國家采取了產業振興規劃,加大投資力度,拉動了機床工業的增長。而奧地利則因是全球機床貿易的中轉國。世界主要機床制造大國德國機床工業產值下降33%、日本下降54%、美國下降41%、瑞士下降47%,等等。
同時,全球機床消費額同比下降了33%。由于中國、巴西兩國采取了一定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其消費額增長幅度為零,其余各國(地區)均呈現下降態勢。2009年德國機床消費額下降44%、美國下降51%、日本下降57%、意大利下降48%,等等。
此外,全球機床出口額整體下降了38%,進口額整體下降了41%。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市場需求開始大幅減少,機床制造企業資金短缺,機床的生產、研發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2009年10月,在意大利米蘭舉辦的世界最大的機床展覽會EMO(歐洲國際機床展覽會)上表現出:展覽規模縮小、商貿活動減少、參展者銳減等疲軟的信號。同時,大多數企業還處于資金短缺、訂單減少的愁云籠罩下。如2009年上半年,德國機床訂單也下降67%,創下了歷史最低。
這次經濟危機對機床技術的創新研發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不過令人欣喜的是,企業不斷開拓市場、堅持創新的腳步并未曾停下。
(陳循介: 中國共產黨黨員,教授、高級工程師。1950年起,從事機床設計、科研工作,1958年起擔任機械工業部北京機床研究所自動化研究室主任,歷時30年。從事高效自動化機床、自動線、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統FMS等科研、設計工作。1987年離休后,擔任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高級顧問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