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7-12 14:43 來源: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陳超
政策退出與經濟轉型,將是2010年中國經濟的政策主線。
政策退出意味著政府投資的下滑,意味著傳統周期性行業估值中樞的不斷下滑。
經濟轉型帶來的則是另一種圖景。經濟轉型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華麗轉身”。國際金融危機中斷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
2010年,我們應當回到這一軌道上。首先,GDP的“三駕馬車”要更加均衡,整體經濟從依靠出口拉動轉變為以內需為主的增長模式。
其次,產業的優化與升級成為迫在眉睫的議題。傳統的過剩產能需要調整,傳統的產業需要進一步推動技術革新,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戰略新興產業需要培育,節能減排、可替代能源、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都可能成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引擎。
再次,區域的協調發展再度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相繼出臺的區域振興規劃反映了宏觀政策的這一取向。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我們看到的則是區域板塊、戰略新興產業板塊的相繼登場和估值中樞的不斷抬升。
糾結于“政策退出”與“經濟轉型”的資本市場則是在冰與火的二重浴之中。政策退出帶給市場的是“寒冰上的煎熬”。每一次貨幣政策的微調、房地產政策的出臺都是對傳統周期性行業的一次沉重打擊,周期性行業市值占比占絕對優勢的大盤一路下跌。
隨著政策退出力度的加大,代表傳統周期性行業的大盤股和代表戰略新興產業的小盤股的估值差異達到歷史的巔峰,人性的恐懼再次主導了市場。
在冰與火煎熬中的投資者肯定想問的一個問題是:敢問路往何處去?
風物長宜放眼量。經濟轉型之年更應著眼長遠,謀求穿越時空的阿爾法收益(預期可獲得的超額收益)。讓我們靜思默想,穿越時空,把目光轉向3~5年后的中國。中國將經歷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要素價格,進而影響公司利潤,進而傳導到市場估值?
首先,老齡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坎。中國的“人口紅利”在2015年左右消失殆盡。這就意味著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抬升,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初級加工產業逐步走向衰退。而醫療保健、技術密集型產業、自動化/半自動化產業將逐步興起。
其次,節能減排與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今后相當長時間的的一項挑戰。為實現中國2020年單位GDP能耗下降45%的目標,發展節能照明、智能電網、建筑新材料、廢棄物處理等產業將是今后產業政策的重點之一。
第三,資源瓶頸仍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應對資源瓶頸,發展包括核能、太陽能、風能在內的新能源、推動煤電一體化建設,改變我國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實施資源稅改革,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能源政策。
第四,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路網建設,特別是高鐵的建設都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
第五,城鎮化仍然是具有“二元結構”的中國需要大力推動的重要國策之一。城鎮化帶動了二三線城市建設的快速擴展,再進一步帶動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家具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升級換代。
總之,未來中國勢必逐步向內需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而產業的興衰就取決于這些大趨勢改變要素價格、改變行業內公司的成長速度。
從資產配置角度看,“核心-衛星”的投資組合結構,是應對長期經濟轉型趨勢明朗、短期宏觀調控不確定的最好組合結構。核心組合應配置代表經濟轉型大趨勢的產業。衛星組合應配置短期趨勢性明顯的投資主題、具有階段性交易機會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