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7-06 14:57 來源:電氣中國
盡管2009年中國順利完成“促內需,保增長”的任務,但在此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例如經濟結構調整即是當前的熱門話題。筆者曾大致翻閱了近150余份相關報紙和文件,發現目前有關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及方法,尚存很大分歧。
經濟結構調整存在兩大爭議
目前圍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主要存在兩大爭議。
第一個爭議:對經濟結構內涵的理解不一致。有人認為應將經濟結構概括為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結構,甚至包括地區結構、所有制結構等;也有人將經濟結構定義為產業結構。所以對于這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具體是調什么結構有很大的爭議。
對此筆者認為,此輪經濟結構調整應為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原因是目前討論的所有經濟結構問題,應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是基于國民生產總值的結構。由此一來,便于體現和說明問題,有利于從國民生產總值的不同階段、不同方向上研究、確定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容與方向。
倘若經濟結構是經濟增長的結構,那么反映經濟增長的主要范疇便是國民生產總值結構。按照經濟學理論,國民生產總值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其一是支出法,在此方面國民生產總值應包括投資、出口和消費,即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一個層面應是投資、出口和消費間的結構;其二是生產法,從國民生產總值的生產過程角度而言,實際上是討論各個產業間的結構,即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二個層面應是產業結構;其三是收入法,即就國民經濟總值的收入情況而言,將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三個層面定義為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個人收入間的結構。
第二個爭議:在何為調整經濟結構的主要機制問題上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強調,調整經濟結構最重要的機制是市場機制,認為市場機制是調整經濟結構的基本機制,經濟結構的調整有賴于市場經濟;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調整經濟結構應更加依賴于行政力量,特別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力量。例如在調整產業結構、討論產能過剩的問題之時,需要國家有關部門下達文件予以調控。
對于上述兩種觀點,筆者更加傾向于第一種觀點,即最終調整經濟結構的機制應是市場機制,應承認市場有自我修復功能,過度的行政干預會使結構調整進入到混亂的狀態。
例如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研究人員分析發現,事實上在2008年底,我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通過自我修復開始進入到一個正常的狀態。但是,2009年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如稅收、信貸等刺激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導致房地產市場快速過熱,使得正在修復中的房地產市場被打亂并被推向了高峰。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行政指導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應進一步相信市場的自我修復功能,在調整經濟結構的機制選擇方面,我們更應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
結構失調的中國經濟“三駕馬車”
如上所述,筆者認為經濟結構是基于國民生產總值的結構,也就是包括投資、出口和消費之間,不同產業之間,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個人收入間三個層面的結構。
就投資、出口和消費間的結構而言,筆者及研究團隊分析發現,我國自2000年至今,投資、出口、消費之間的結構便一直處于失衡狀態,其中兩個階段的失衡表現尤為明顯。
在2001~2007年階段,我國投資、出口和消費間的結構失衡主要體現為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方式,在此階段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是出口貿易,是典型的出口拉動型格局。
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在2001~2007年階段較2000年之前(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調高3.6個百分點,而對于此增量部分,出口貢獻比例達到了63.9%,投資貢獻26.1%。
然而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又轉為另一種結構,即投資拉動型。2009年全國33.5萬億元的GDP中,22.5萬億元的投資起到首要拉動作用,12.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也是骨干力量,凈出口則成為軟肋。
事實上,這種投資、出口和消費間結構出現巨大調整的案例在歷史上非常少見。為此,筆者及研究團隊曾研究了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同類時期,但上述國家并沒有像我國這樣出現投資、消費、出口結構上的大幅波動。
那么,中國經濟為何會在2000年以后出現這樣的大幅波動,從出口導向型轉為投資拉動型,投資、出口、消費之間的結構失調不斷爆發?未來又將如何平衡三者之間的關系?
對此筆者認為,導致我國經濟結構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發展戰略的偏差,這是導致我們投資、出口、消費間結構出現失調的重要原因。
1998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跌至8%以下,當時為了保證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在投資和消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實際上最終拉動經濟增長恢復到8%以上的仍然是出口。尤其自2000年開始,出口開始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由于沒有及時加以調整,在2003年、2004年,我國的出口比例已經過高,并逐漸轉向出口導向型經濟。
2004年初,經濟學界曾有人警告過我國投資、出口、消費間結構的失衡問題,反復強調出口導向型經濟最終會造成兩種危機:一種危機是國際市場仍能繼續支持中國出口,那么屆時中國一定國際順差較大,大量外匯流入中國,這將迫使中央銀行需要大量發行人民幣,從而直接導致通貨膨脹;另一種危機則是當國際市場不再允許中國大量出口,中國出口貿易受限。而由于此前出口所占比例偏高,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越發嚴重,最終導致產業、企業有很強的生產能力卻無法實施生產。
遺憾的是,當時這種觀點并沒有引起更多的關注。地方政府不斷地擴大出口、引進外資,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此外,在2004年還發現了上述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必然伴隨著投資拉動型經濟。因為當時我國主要是中下游產品出口,而中下游產品的出口必然帶動上游產業的擴張,致使上游生產能力急速擴大,從而導致整個投資的擴張。而且,上游產業多是高耗能、高消耗原材料的產業,產業擴張到一定階段,能源和原材料供應會出現緊張,投資拉動型就尤為必要了。
應該說,正是由于這種出口導向型經濟帶動了投資拉動型經濟,導致2004年我國經濟嚴重過熱。2007年,上述提及的第一種風險出現,三種價格全面暴漲,年初資產價格暴漲,年中是投資品價格上漲,年底是消費品價格上漲。當2008年即將開始逐步調整的時候,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爆發又促使我國很快轉向了投資拉動型增長。事實上,這種巨大的變化足以反映出我國尚未協調好投資、出口、消費三者的關系,缺乏整體戰略的規劃。
第二個原因是過度使用行政資源。
我國是國有資產較為龐大的國家,這使得我國得以大規模使用行政資源,而當時圍繞推動出口我國也曾大規模使用行政資源,如出口退稅等政策削弱了企業大力開拓國內市場的動力,使得已經發生偏差的戰略急速向惡化方向發展。
第三個原因是價格扭曲。
價格是調整結構最有利的機制,這里所講的價格即指人民幣價格。人民幣有三個價格,其一是物價,即用人民幣可以買多少東西,包括消費品價格、投資品價格、資產價格;其二是匯價;其三是利率。近年來,由于擔憂人民幣的匯價改革會引起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下滑,出現如日本一樣的經濟衰退、外匯儲備貶值等問題,致使人民幣三種價格嚴重扭曲,而這種扭曲也使得投資、出口、消費之間的結構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
上述三個原因即是投資、出口、消費間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下一階段我國調整此方面結構的方向及動力所在。未來的經濟結構在調整投資、消費、出口方面,應形成較為科學的管理體制,使得三者發展形成合理的比例。吸取經驗教訓,逐漸形成對于三者結構的科學判斷,并在此基礎上考慮行政資源的使用和價格機制的調控問題。
產業結構失衡亟待解決
筆者在分析經濟結構的第二個層面、即產業結構時發現,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狀況較為嚴重。制造業中,傳統制造業比例偏大,現代制造業比例偏小;資源型產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比例較低,普通、過剩產品比例偏高;再如服務業比例偏低、農業和基礎產業抗風險能力較低等問題,都反映出我國的產業結構處于失衡狀態,其突出表現就是生產能力的短缺和過剩并存,且日益嚴重。
那么,為什么我國的產業結構會出現失衡問題呢?筆者研究分析后認為,主要源于三個原因:
首先是壟斷。
事實上,產業結構合理的特征是資本可以在產業之間順暢流動。但是,目前我國產業間壁壘很高,利潤越高的產業存在的壟斷越嚴重,導致資本不可能在產業之間順暢流動。
其次是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缺乏核心技術。
此前,筆者走訪了很多民營企業。他們表示,企業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也愿意投資,但是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持。這反映出我國技術創新體系的缺失,而由此導致的核心技術的缺失,使得產業結構調整無法順利進行。
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國缺乏核心技術的推動者。近年來,我國屢屢爆出國有企業的地王,卻鮮少有推動核心技術的領導企業;雖然我國出現很多技術創新的民營企業,但在核心技術創新方面很少。而且,民營企業的成長剛剛經歷30多年,在企業資金積累方面很難支撐需要長期投入的核心技術研發體系;此外,科研機構、研究院所也都處于經費短缺的狀況,很難做到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和創新,這些都使得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狀況愈加嚴重。
再次是結構調整中的利益機制失衡。
結構調整中的利益機制是指結構調整背后存在有利益機制,一旦企業生產成本大于利潤投入時,企業將不會進行投資,這種機制決定了結構調整的方向。這種利益機制在我國目前是失衡的狀況,即很多企業明明知道虧損還是會繼續投資,主要表現為國有企業投資行為不受利益驅動。
因此,我國產業結構的失衡主要是上述三條原因造成的,這同樣也是下一階段需要改進、討論的問題。倘若上述三方面的問題不能加以改善,未來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狀況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除此之外,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三個層面就是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個人收入之間的結構,即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也同樣存在嚴重失衡狀況。其重要標志是居民個人收入情況增長較慢,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在整體的增長速度高于居民個人收入,而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前面所講的投資、消費、出口失衡的狀況。因為居民收入太低,就無法帶動消費,而消費滯后的結果當然是投資、消費、出口三者之間關系的失衡。
因此,我國應大力調整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個人收入之間的關系。通過調整國家財政收入和居民個人收入之間的關系,調整企業利潤和勞動者收入之間的關系,提高勞動收益,提高居民的財產性收益,提高居民個人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此次的經濟結構調整應包含上述三個層面的內容,也惟有將這三個層面的結構調整好,才能使得我國的經濟結構真正得以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得以體現,從而使經濟增長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