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6-23 15:23 來源:中國能源報
2010年,海上風電的序幕隨著特許權招標項目的啟動正式拉開。盡管海上風電有著風資源好、沿海地區電網架構優越、緊鄰負荷中心的優勢,但其存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風電場開發商相比設備商等其他相關方來說,更加直接承擔這些風險。中廣核風力發電公司總經理助理鹿浩表示:“海上風電開發有高風險、高難度的特點。”
審批時間長和費用高
我國的海上風電測風等資源調查的審批由水規總院負責,據了解,水規總院審批很嚴格。海洋環評及路由報告的編寫及評審的時間較長。總體上從測風到獲得核準,海上項目合理時間為2.5年,比陸地項目長。此外,目前,海上風電開發的前期費用是陸上風電的10倍左右。
風機價格高、設計經驗少
雖然各大風機制造商競相研發海上風機,但真正能夠批量生產的廠商卻很少,短期內存在供小于求的情況,開發商壓價的余地不大。在風機技術上,國內風機廠家采取部分系統臃余設計的原則,以提高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但同時有可能增加設備造價。兩下相加,設備的成本還處在較高水平。
在風電場設計方面,目前有一定海上風電設計經驗的設計院不多,競爭不充分,設計費用高。設計費用由于所占比例不大,風險相對較小,設計經驗不足是主要風險。
工程建設面臨多重風險
從目前掌握的測風數據看,我國沿海地區全年50米高風速≥8m/s風速的時間占40%,≥10m/s風速的時間占20%,可見大風對海上施工有一定的影響。
據了解,長江口以北海域全年海上可作業時間約在1/3-1/2。在西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平均每年有29個,其中能影響長江口以北的熱帶氣旋平均每年有3.1個,最多年份可達7個(1990年),最少年份只有1次。1949—2007年間正面登陸長江口以北地區的有5次(占2%)。可見長江口以北海域每年都受臺風外圍影響,但正面受襲機會少。
由于國內風機廠家及施工單位缺少海上風電建設經驗,建設初期,施工進度會較慢,但隨著工程的進展,各工種配合日臻成熟,工程進度逐步會加快。但總體上存在承包商延誤風險的可能。
據了解,國內目前還沒有適合海上風機吊裝的專用船只。能進行多裝基礎施工的船只國內較多,但能進行5米以上直徑單樁基礎施工的船只更少。類似東海大橋的方案能,具有整體吊裝起吊能力的浮吊國內有20都艘,但大多起吊高度不夠。可見,如果進行大規模海上風電建設,缺少施工船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
風電場運營維護風險
到達維修點的難易程度主要由天氣、海況、距離及交通工具決定。海上風電場距離遠,一般離岸10—50公里。除了風機的質量、系統可靠性要求高以外,必要的維護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國外,海上風電場檢修用的交通工具有維修船和直升機。而這兩種交通工具受天氣、海況影響很大。
從風機可利用率角度看,就陸地風機而言,海上風電機組對可靠性要求更高,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海上風電機組可利用率普遍較低。
海纜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據了解,國內35KV及110KV海底復合電纜技術較為成熟。但220KV海底電纜還不能生產。海纜的造價是陸地電纜的5—10倍,同時存在船錨損傷的風險。沿海地區電網結構較堅強,但涉及海上風電場的局部電網還較弱,潛在由于電網原因照成風電場不能滿功率運行的風險。
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塔筒長年受海洋鹽霧的侵襲,其腐蝕速度比陸地環境下快,除了在塔筒制造時嚴格按防腐要求進行噴涂外,還要定期對塔筒進行檢查維護。由于風機基礎坐落在海底,改變了海底局部形態,在海浪、潮汐及海流的作用,海底地形發生運動,對基礎的穩定產生很大影響,有時會危及風機安全。雖然在設計時充分考慮海流、海浪、潮汐對基礎的影響,但當風機運行后,應定期對風機基礎進行潛水觀測及維護。
上網風險
國家一直未制定出統一的海上風電上網電價,而上網電價確實是開發商獲得收益的主要來源,明確上網電價可以使開發商合理地制定投融資計劃。
此外,沿海地區雖然電網架構水平較高,但涉及到用于海上風電上網的電網仍存在不足的現象,電網公司在參與海上風電開發中的責任應加強。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海上風電的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我國海上風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夠,技術儲備不足,缺乏實際項目運行經驗,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認真地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