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4-14 09:29 來源:《科技日報》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解決經濟和社會重大需求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相關學科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在近日舉行的2010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布會上,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院士指出,經濟需求催生了技術突破,學科進步促進了產業發展。
白春禮列舉了中國在動力與電氣工程,系統仿真科學與技術,我國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和高產、高效、安全栽培技術,分子標記技術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和成果。
在動力與電氣工程領域,解決了特高電壓輸電發展的三大技術壁壘,掌握了建設大規模特高壓工程的核心技術,建立了自有的特高壓直流工程技術標準、設計規范和試驗標準等。
在系統仿真科學與技術領域,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套可模擬萬結點級全國電網的全數字實時仿真裝置,在快慢不同時間尺度暫態過程的聯合仿真、大規模電網的實時仿真、外接物理裝置及數字模擬的大電網仿真等多項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小麥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研究”成果為我國小麥品質改良研究的規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豆、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攻克了雄性不育性保持和田間花蟲傳粉兩大難題,實施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取得了一批應用成效顯著的糧食作物可持續高產、高效、安全栽培技術成果。
分子標記技術是最新一代動物品種改良技術,畜牧科技工作者系統研究了雞重要經濟性狀形成的分子遺傳學基礎,發展了遺傳資源評估與分子標記檢測技術平臺,發現了一批影響雞肌肉生長、脂肪沉積、肉質品質、抗病能力等重要生產性狀和品種特征性狀的基因或標記,為我國蛋雞新品種育成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和分子育種方法。相關技術研究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加速了我國雞育種產業的科技進步和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
在巖石工程領域,科研人員綜合運用大量的多學科先進技術和研究成果,在長江三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雙線連續5級船閘,解決了船閘建設中各類山體開挖有關高陡邊坡變形和穩定的全部技術難題。隨著國民經濟建設對地下空間需求的不斷加大,大跨度高邊墻地下洞室(群)在能源、交通、國防等領域得到快速發展,科技人員攻克了諸如圍巖變形與穩定等大跨度高邊墻地下洞室(群)施工的核心技術問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特大型地下洞室群的設計理念、施工及管理新方法。
測繪科技工作者以現代攝影測量與遙感理論為基礎,融合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提出并自主研制成功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一體化測圖系統,形成了信息獲取困難區域高分辨率遙感測圖的理論方法和完整的技術體系。該系統已在我國西部測圖工程和全國第二次土地大調查等重大工程中大規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