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4-13 10:34 來源:濟南日報
兩年一屆的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又如期而至,作為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傾力打造的行業頂級盛會,參展產品和廠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是國產數控機床水平最高的展會,基本反映出當代國產數控機床的最高水平和最新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今年更是吸引了英國、西班牙、印度等4個國家和地區的展團組織的25家企業前來參展,并有美國、意大利、瑞士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機床協會在展會上設立信息臺。
走馬展會現場發現,參展企業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兩類,一類是規模大、產值高的大企業集團,如大連、沈陽、齊齊哈爾的機床集團,這些集團整合了多家企業,從產值等數字上看屬“大塊頭”企業;一類是技術水平高的強企,如濟南二機床,多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實現了重大裝備的國產化,企業綜合效益高,在行業內擁有強大的話語權。
金融危機的余震尚未完全消除,本屆展會是去年4萬億元內需拉動和國家“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裝備”科技重大專項等政策逐步落實的第一次展會。在這個背景下,做強與做大的問題,再次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話題。
裝備制造業不能靠大取勝,而要以強取勝
大重型機床具有單件、小批量的生產特點,決定了此類企業不可能一味求大。記者特意就做強與做大的話題采訪了濟南二機床集團副總經理趙明紀。“縱觀世界機床制造業,各國沒有片面謀求大的,而是求強。在國外,由于生產組織方式的不同,核心企業主要負責設計、裝配,而生產基本外包,因此100人以上的機床企業就算大企業了。只要掌握了核心技術和高端市場,就是強大的。”趙明紀說,“裝備制造業企業首先要謀求強,然后在強的基礎上做大。大也不是無限大,而是適合的大,就是要滿足市場需求。國家發改委一直在抑制產能過剩,所謂過剩的產能就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就是供非所需。大不是目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才是根本。因此,裝備制造業不能靠大取勝,而是要以強取勝。”
法因數控董事長李勝軍也曾說:“做企業,不要一味求大,要在行業內做強。做就做第一,不做第二。”
援引汽車行業權威專家、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的話,看一家機床企業是否高端,主要是看其在汽車廠有無客戶。
目前50%的機床產品是給汽車產業服務的,而作為濟南裝備制造業的支柱企業,有“中國汽車工業裝備部”美譽的濟南二機床已連續20年保持了國內沖壓市場80%以上的占有率,
是世界三大沖壓設備制造商之一,但這個大并不是以單純的產值來衡量的。他們為幾乎所有國產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提供了大型沖壓設備,廣州本田、一汽大眾、上海通用、東風日產等合資品牌也大量選用濟南二機床的產品。不僅是主機生產廠家在用,就連為汽車企業配套的企業也在用。目前在國內汽車生產四大工藝裝備中,唯獨沖壓裝備不依賴進口,其中濟南二機床提供了大量高檔沖壓設備。張小虞3月20日到濟南二機床參觀考察時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企業已完全進入世界沖壓領域先進行列。
與國內很多大機床企業集團以生產通用機床為主、產值大、效益低的路子不同,濟南二機床依靠技術創新,研發了大量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首臺(套)產品,走的是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之路。金融危機最強烈的沖擊雖已過去,但很多大機床企業集團目前還沒有“緩過神來”的感覺,而濟南二機床等一批高端企業,已在更高的領域深耕細作。在高檔數控機床領域,二機床大型數控落地鏜銑床、重型數控龍門鏜銑床參與國際競爭,打入了國際市場。在提升產品自動化、數控化水平以及專機研制、關鍵設備替代進口等領域實現突破,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在能源、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汽車、鐵路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廣泛應用。
濟南二機床的“強”體現在與世界同行業先進水平保持了技術同步,同時產品的適應性更強,企業經濟運行質量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并于去年進入中國機械工業百強。在市國資委提出的“三個一批”總體改革方案中,“做強做大一批優勢企業”,濟南二機床首當其沖。
濟南裝備制造業亟須通過政策引導和集群發展做強一批
對于濟南裝備制造業來說,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產業集群度不高,產業鏈條短,布局分散,集群競爭力差,或者“有龍頭無產業”,或者“有產業無龍頭”。這也是整個濟南工業存在的問題。熟悉這一領域的人也深知,4家過百億元的企業對于濟南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一旦其中的企業受到諸如金融危機的沖擊,就會引起波動。因此,濟南工業亟須通過政策引導,形成集群發展,造就一批諸如濟南二機床這樣在行業內做得強、叫得響的企業。
對于濟南工業很多行業分支來說,都存在產業配套能力弱的問題。僅以濟南二機床為例,該企業每年有50%的配套是從省外采購的,即便是在本地采購,也只有29%的配套產品是濟南本地企業生產的,主要來自濟鋼、庚辰鋼鐵等4家企業。而我省的滕州市每年機床產業的產出就有100億元之多,形成了機床配套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幾乎機床行業所需的部件在這里都能采購到。
做企業特別是高端企業,在選擇配套企業時,除了考慮成本,還要考慮品質。不只是二機床這一家企業,中國重汽也是如此。中國重汽如此長的產業鏈,曾經竟然有80%的配套來自濟南市以外的企業,因此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園區,引進VOSS、德國大陸、德國采埃孚等高端配套企業來濟配套,并建立自己的發動機廠、變速箱廠和橋箱廠,逐漸在濟南拉起自己的黃金產業鏈。“社會資源無限大,將社會資源集合起來,才能迅速做強。”趙明紀建議,濟南的裝備制造業需要從人才到資源進行政策引導,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戰略,園區也要有明確到位的發展規劃。而配套企業的眼睛也不能僅僅盯著本地企業,要著眼于為全國企業做配套,這樣才能做強。
濟南企業中強企的“儲備”不少
仔細梳理一番,在濟南企業中,可以成為強企“儲備”的數量不少。對這些企業進行科學引導,可為濟南工業造就多個骨干產業和大批強企。
近幾年國家實施“上大壓小”政策,以為小發電機組配套為主的濟鍋一直在感慨:幸虧在環保產品循環流化床鍋爐上下手早。濟鍋是國內研制循環流化床(CFB)鍋爐技術最早的企業,20余年一路走來,從最早的35噸/時到現在的650噸/時,是世界上該產品產銷量較多的廠家之一,其650噸/時循環流化床鍋爐是國內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CFB鍋爐。濟鍋的CFB鍋爐省內市場占有率達90%,在國內也是絕對的龍頭老大。目前,濟鍋又將目標鎖定在做世界生物質鍋爐的龍頭老大。除了研發100%燃燒秸稈的生物質鍋爐外,采取新產品多元開發戰略,研發技術含量高的燃燒矸石、煤泥和垃圾以及摻燒生物質的循環流化床鍋爐、堿回收鍋爐等。
再看濟南變壓器集團,從2002年的虧損企業一路走來,目前一躍成為中國機械工業500強、中國電氣工業100強,銷售收入、利稅、稅收分別以年均31.8%、38.7%和29.8%的速度遞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225%。至今,濟變已有50多臺變壓器進入奧運場館,500多臺變壓器在北京運行,占北京市場變壓器運行量的近50%;產品成功配套青藏鐵路,成為國內第一家運行于海拔4000米以上、-40℃低溫氣候條件下的110KV變壓器供應商。投入4億元建設新廠后,不僅將使拳頭產品110KV、220KV變壓器市場得到鞏固,而且將此前受生產規模和設備條件限制,一直處于空白狀態的超高壓和特高壓變壓器做了起來。
濟南重工也在做強主導產品鋼球磨煤機,一舉摘得“中國名牌”,占有國內75%的市場的同時,在電力設備、礦山設備、脫硫設備、水泥設備、冶金設備等領域進行多元化發展,并成為多項產品國家標準的制定者。
還有力諾、濟柴、齊魯電機、九陽、法因數控……這些企業都正在顯露濟南企業的強者姿態。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做大不是唯一出路。只要有好的產品和企業,保持自主創新的韌勁,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引導,濟南工業的振興指日可待。
目前,裝備制造業正加速進入強者競爭時代,濟南,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