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2-21 16:39 來源:機電商報網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2月17-18日出席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高級別會議并發表講話。
在本次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相繼給出自己的減排目標。我國公布的減排方案為,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溫家寶表示,這一減排目標是經過國內八大科研機構專家比較長的時間集體論證形成的,科學地反映了中國的現實情況。
減排承諾倒逼產業升級
不可否認,這一減排目標的提出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不小的考驗。
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為達到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我國已經關掉了很多的小電廠、鋼鐵廠和水泥廠。可見,最容易減排的、容易提高能效的措施都已經為了達到“十一五”目標率先實施了。
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中國碳排放總量和對能源的消耗也將會繼續增加,在此情況下,實現單位GDP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標,難度不小。
新提出的減排目標最終將倒逼中國整體經濟結構調整升級,這將進一步考驗決策者的決心和智慧。
參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12月15日在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主辦的“中國低碳經濟與社會發展之路”高層研討會上發表書面講話時表示:“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解振華說,中國政府將把發展低碳經濟納入“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等舉措,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減排承諾要求我們以同樣數量的碳排放,實現更多的產出,既要提高單位碳排放的生產率,又要實現碳排放目標,中國在今后勢必會加速淘汰國內低技術能級、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制造產能;勢必要加快中低端制造業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生產手段的技術升級。
可以看到,從國家實施節能減排計劃以來,包括技術、資金在內的大量資源已經投入到減排領域,技術進步的速度由此顯著加快。比如光伏發電、新能源電動車等行業,近年來伴隨著技術進步成本迅速降低,也由此形成全新的產業領域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業瓶頸亟待突破
在減排承諾帶來的壓力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也將迎來一個新的轉型機遇,相關行業的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如智能電網,將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改善現有電網的負載能力和傳輸效率,另一方面又可以實現新能源發電及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接入和使用。我國將要建設的以特高壓為骨干網的堅強智能電網,特高壓、數字化變電站及智能電表等許多與智能電網相關的電氣設備將會迎來長達十余年的高速發展機遇。
再以新能源發電為例。作為低碳經濟的主力軍,新能源發電事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其中發展最快的風電,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翻倍增長,截至2008年底,全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位。而在2002年,我國的風電裝機總量還只有47萬千瓦。
不過,面對頗有壓力的減排承諾,相關領域的發展仍存瓶頸。即便是建設速度最快也最成規模的風電,在我國總裝機容量和發電總量中所占比重甚少,風電裝機只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不到2%,風電發電量只占總發電量的不到1%。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發電更是如此,如太陽能電站裝機量只有幾十萬千瓦,還抵不上一臺大型火電機組其總量在我國龐大的總裝機量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究其原因,作為一項新技術,新能源電力自身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這也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和大規模發展。比如風電,業內人士表示,至少有兩大難題亟待突破:一是風電的穩定性比較差,發電質量遠遠低于火電、核電等傳統發電技術,二是風電由于建設成本等原因,目前風電的電價反而高于火電。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問題都應該在發展中解決。對減排目標的追求,更凸現出對新能源加大開發利用的迫切性,只有相關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在技術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走出瓶頸,才能真正在減排上有更大作為。
不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減排目標的提出,在為相關領域的公司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將帶來更多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