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3-18 16:20 來源:《新世紀》
今天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與技術,或者說從經濟中工業化的程度看,應該已經達到歐、美、日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水平與程度,甚至更高一點。但是從工農業的人口結構上看,中國可能仍然處于歐美19世紀中后期的水平。美國的工業化始于19世紀初期,當時“家庭農場”的從業人員約占全國就業人員的四分之三,到20世紀50年代工業化基本完成,農業人口縮減到了八分之一;歐洲的工業化從18世紀中期開始,大約在20世紀初完成,如德國在1914年農業就業人員占到全體勞動力不足10%。
換言之,以制造業的能力而言,中國已經達到發達國家工業化后期的水平;以勞動力結構而言,中國仍處于發達國家工業初期的水平;以城市化的程度以及服務業的比重而言,中國還處在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
何以會有這種差異?大體上說,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是在服務本國的經濟與社會過程中發展的。以蒸汽機的發明為表征的工業革命,是西方工業化的第一推動力。工業化發展,大規模生產出現,吸收農業勞動力,國民收入增加,財富增加,消費能力提高,進一步促進工業發展,農業勞動力進一步減少,城市化因之得到發展。這是一個內生性的工業化過程,歷時約150年。
內生性的工業化特點是,工業化所涉及的相關產業鏈,無論是前端、中端還是后端,無論是產品的研發、設計、標準的制定、生產制作,還是包裝、運輸、銷售、消費與維護,都在本國完成,因此工業化是各相關產業的全面與均衡發展,工業化過程中加工制造業發展的同時,相關的服務業也會同步發展。生產制造吸收一個勞動力,其他相關行業可能吸收了多個勞動力。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單位工業品的生產成本急劇下降,工業部分可支撐的領域擴大,經濟與財富的貨幣化程度提高,工業化可吸收的勞動力加速發展。因此,工業化過程中,加工制造業擴張的速度,前后端服務業擴張的速度,以及對農業勞動力吸收的速度,三者之間的平衡與不平衡,協調與不協調,就造成了一國經濟發展中的周期性波動。
由于受制于三個領域之間的協調,因此相對而言,內生性的工業化過程,經濟發展較慢,儲蓄率低。比如,美國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之前的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儲蓄率即低于10%。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工業化無疑首先并主要是外生性的。中國加入了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中國的工業化首先并主要服務發達國家經濟體,其次才是服務本國經濟。當時,各種政策與激勵基本都是出口導向的。
外生性的工業化,表現為中間在內,兩頭在外,制造業發展突出,與之配套的服務業發展落后。制造加工業擴張,吸收了農業的勞動力,但由于并不帶動前后相關服務業及其基礎設施的發展,因之,外生性工業化對農業勞動力的吸收能力遠遠小于內生性的工業化。換言之,如果是內生性工業化,當工業吸收了1.5億的農民工時,可能同時要吸收2億-3億勞動力于不同層次的服務業。
同樣道理,外生性工業化只是形成制造業的集聚(clusters),表現為工廠的集聚,因此它雖然會推動工業區的物理性基礎設施的建設,但由于不會帶動前后不同價值鏈行業的發展,不會形成多元行業、多層次群體的集聚,因此既不要求也不會促進建立群體集聚與運行所需要的軟性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如軟性的產權體系、教育與培訓體系、文化與價值特點等。它造就了許多工業區,卻不形成許多各有文化特點的城鎮。
30年外生性工業化之路給中國人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財富的快速增加,也留下了許多結構性問題,現在是探討內生性工業化之路的時候了。不過,外生性工業化使中國的制造加工業快速發展到了西方后工業化時期水平,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為未來內生性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當然,今天的中國是前工業化、工業化與后工業化并存,因此未來的內生性工業化與后工業化之路,顯然也將不同于西方的內生性工業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