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3-08 10:53 來源:《中國機電工業》
誰能料到,國家九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到了蘇州竟成一紙空文!
今年6月4日,國家發改委會同工信部、監察部、商務部、國務院法制辦等八部門共同發布了《關于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工作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言之鑿鑿地要求,招標文件中不得設置歧視性條件違法限制國產設備使用,并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的,應當采購本國產品。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盡管《通知》下發已一月有余,在蘇州市軌道交通一號線工程7月29日公布的400V開關柜采購項目招標文件中,卻仍直接指定“主要元器件必須是國際知名品牌(施耐德、ABB、西門子、穆勒)”,人為地將國產品牌排斥在外——我國招標采購活動中“歧視國貨”現象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國產皮,洋內臟
據了解,蘇州市軌道交通一號線全長25.739公里,共設24座車站,工程總投資達126億元,已于2007年底正式開工,按照規劃,將于2012年竣工投運。上述招標項目即是針對其全線供電系統400V開關柜的采購,招標人、招標代理分別為蘇州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和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單從該項目最后的中標結果來看,倒似乎并未與國家文件精神相悖。據招標方10月21日發布的中標公示,該項目的中標人系吳江金通力電器成套有限公司,中標價為3198.173萬元——經查,這是一家位于同里經濟開發區的中國企業。
盡管如此,可不要以為該項目采購的就是“國貨”!據知情人士向《中國機電工業》透露,此番中標的,實際上主要是西門子公司,或者確切地說,是西門子的元器件,裝在了國產的外殼中。而真正的“國貨”,根本連參加投標的資格都沒有。
記者在蘇州市政府采購網上查到了該項目的“招標公告”,其中在“投標申請人資格預審基本條件”下,赫然列出了這樣的條款:“投標產品中斷路器、接觸器、智能儀表、繼電器等元器件必須具有兩條及以上地鐵使用業績,其中主要元器件(斷路器、接觸器)必須是國際知名品牌(施耐德、ABB、西門子、穆勒)”;“國際知名廠商(施耐德、ABB、西門子、穆勒)除本身可參與本項目外,對于其他單位針對本項目的專項授權(柜型或主要元器件)不超過兩個廠家,并應明確技術支持和質量保證等”。
這就是說,投標產品的主要元器件必須出自施耐德、ABB、西門子或穆勒,只有這四家外企,以及獲得這四家外企授權的公司才有資格參加投標。
而對照此前國家九部委下發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招標文件不得要求或者標明特定的生產供應者以及含有傾向或者排斥潛在投標人的其他內容。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的,除需要采購的工程、貨物或者服務在中國境內無法獲取或者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件獲取等法定情形外,應當采購本國產品。”《通知》還措辭嚴厲地強調,“對于全部或部分使用政府投資項目,在招標文件中采用歧視性條件,間接或直接指定采購國外品牌產品或功能部件,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違法行為,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追究其法律責任。”
難道該項目不屬于政府投資項目嗎?那何以其招標公告會刊登在蘇州市財政局主辦的“蘇州市政府采購網”上?
難道就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有能力承擔該項目嗎?據記者了解,僅蘇州本地就有很多專業從事中低壓元器件和成套開關設備研發、生產的企業,它們的產品已經被應用于北京中南海、秦山核電站、上海東方明珠、首都國際機場、伊朗德黑蘭地鐵等國內外重點工程。
既然如此,憑什么設限不讓真正的“國貨”參加投標——哪怕連一個同臺競技的機會都沒有?而想要參與該項目的中國企業,卻須事先取得外國企業的“批準”,這又是什么邏輯?
歧視國貨
比貿易保護更可憎
不得不提不久前一場廣受關注的爭論。
今年5月末,由于不滿外企在參與我國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中失利,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發表評論稱:“中國政府似乎有意將外國供應商排除在其4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作為對此的回應,國家發改委第一時間在其官方網站上指出,目前在裝備制造業招標采購活動中,通過在招標文件中設置歧視性條件違法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做法比較突出,在一些領域還相當嚴重。這意味著,國內招標真正存在的問題并非“排外”,而恰恰是“歧視國貨”。(國家發改委話音剛落,蘇州地鐵上述項目就出來“現身說法”了。)
在國家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推出的背景下,“國貨”與“洋貨”的博弈,一時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在我國招標采購活動中普遍存在的“歧視國貨”現象,也第一次曝露于普通公眾的視野之下。
這已經不是新問題了。盡管我國自2003年開始實施的《政府采購法》早已明文規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但至今,外國品牌依然在電梯、彩色膠卷、轎車等多個行業的政府采購中居于壟斷地位。尤其是裝備制造業領域,拒絕、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問題積弊已久。事實上,這已經是本刊今年以來第三次報道類似的排斥國產設備的招標事件。
國內有關學者指出,政府采購過程中優先購買國貨是國際通行的慣例。雖然中國已啟動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的談判,并在入世時承諾加入該協議,但目前并未加入,所以中國在政府采購過程中優先購買國貨并不違背WTO精神,不構成貿易歧視和保護主義。反倒是歐美等國垂涎于中國政府每年龐大的采購計劃,不斷敦促中國加入《政府采購協議》。因此,我們應該抓住加入《政府采購協議》之前的窗口期,利用政府采購保護國內產業和品牌,扶持國內企業更快地發展。
遺憾的是,在現實的一些招標活動中,中國企業不但不敢奢談什么“國貨優先”,甚至連起碼的平等競爭的空間,都可望而不可求。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這些企業不僅要面對出口市場的萎縮和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而且不得不面對國內用戶對其產品的歧視——這種歧視甚至已經到了如此猖獗的程度:國家九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墨跡未干,就被“拋到”了廢紙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