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1-22 13:54
2002 年,身為化學家的布朗嘉和當時著名建筑師威廉·麥克唐納合著了一本《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這本書講述了一種新型的綠色工業模型,被當時的商界和環保界一致認為,它“掀起了人類新一輪工業革命”。
很少有人比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更有資格談論環保:他是德國呂內堡大學的化學教授、德國環境保護鼓勵組織(EPEA)創始人和知名環保設計公司MBDC 的合伙人;年輕時,曾一手創建綠色和平組織化學部,是組織里第一個博士;他曾經為了抗議一家化學工廠排放污染,而把自己綁在煙囪上,迫使該廠停產;他曾經在北海上只身橫在漁船前,抗議工業捕魚;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德國綠黨,創辦人之一也正是這個布朗嘉。
2002 年,他和著名建筑師威廉·麥克唐納合著《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當時商界和環保界一致認為,這本書“掀起了人類新一輪工業革命”;美國《時代》雜志也因此評價他為“晃動了十三億人搖籃的環保英雄”。“從搖籃到搖籃”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布朗嘉認為,人類要從產品的設計階段開始,就研究產品的最終結局是否可以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它的目標不是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工業產品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養料,服務在其他產品中。目前,布朗嘉已經將“從搖籃到搖籃”理論演化成了一種包括材料綠色認證、新材料創新和商業運作的新工業模式。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人類應該從工業的原點糾正那些因為設計偏差導致的產品不可再利用。
“從搖籃到搖籃”的目標,不是為了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廢棄工業產品轉化為有用的養料,循環再利用。目前布朗嘉的理念已經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所接受,最著名的就是荷蘭,整個國家都在奉行這套新法則來革舊工業體制的命。“我們的技術不僅僅讓一座房屋變成綠色建筑,而且是讓它變成一棵樹。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屋子內的空氣比外面的還要清新。”布朗嘉說。
3 月18 日,從漢堡到上海,邁克爾·布朗嘉乘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來到上海,出席在上海舉行的2009 亞洲綠色建筑大會。“我要告訴大家,我們人類需要的不僅僅是綠色的,而是好的、健康的建筑。單純的節能作環保,最終只是與時間競賽的慢性病。” 布朗嘉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說。
“中國人可能更容易接受我的理念”
B:為什么你把這種理念稱為“從搖籃到搖籃”,它來源于何處?
M:很簡略地說,這個地球上有足夠的能源,太陽能、風能,各種各樣的可再生能源,但是我們的物質、原材料是不可再生的,所以說我們必須要考慮循環利用我們的材料,這是從搖籃到搖籃理念的來源。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工業產品都被設計成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次性產品,在它們的使用壽命到頭的時候,它就會被丟棄或者掩埋。而我的團隊就是為大家提供一種“從搖籃到搖籃”的可循環使用的產品設計理念。比如金屬材料,在使用過后就沒有辦法再次分解利用,這是一個死結,而我們的目的就是把它打開,從產品的設計之初就考慮一種循環利用的辦法,讓它能夠循環,而不是最終把它當作沒有用處的垃圾去焚燒、掩埋,去浪費。
B:您說要在中國推廣“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那么您怎么來說服中國企業和政府放棄現有的生產方式呢?
M:這不是什么難事,“搖籃”的目的是讓你的生活更好。你可以看到在荷蘭,整個國家都在貫徹“搖籃”,大公司比如飛利浦,都在把自己的產品轉變成“搖籃”產品。這不難,結果也會很快出現。相對于歐洲來說,中國人可能更容易接受我的理念,中國一直就有這樣的生產模式。比如,你們有對工業廢品分類回收的產業,比如銅、鐵等金屬的分類回收,這在歐洲就很少見。而中國的人口和相應的資源消耗,讓政府官員們很早就開始關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現在的經濟危機不是危險,反倒是我們進行改變的機會。因為人們通過經濟危機更加關注資源。如果僅僅關注環保,關注綠色,那是不明智的。環保只是標準之一,但不是全部。現在的世界性的經濟萎縮,讓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貿易的中國企業遭受了打擊。但是,這對推廣“從搖籃到搖籃”來說卻是個契機。如果你的產品被設計成無毒、可循環,這無疑增加了你產品的附加值,更容易讓歐美消費者所接受。
B:您曾經是2000 漢諾威世博會的環保顧問,對于即將舉行的上海世博會您有什么建議?
M:在漢挪威世博會上,我們主要就是利用了可循環的建筑材料。我此前看過了上海世博園區,那里很多國家世博館的建設之中都糅入了“從搖籃到搖籃”元素。這種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很好地呼應了“Better City and BetterLife”(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上海和漢堡市是姐妹城市,過一段時間將有一批中國科學家應我邀請前往漢堡,與我們的科學家進行交流與合作。此外,我和朋友成立的“中美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正在努力為美國世博館籌集資金,畢竟美國的缺席可能是上海世博會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