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r id="zkazv"></nobr>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阿V,肥臀浪妇太爽了快点再快点,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国产精品无码a∨麻豆,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al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碳戰爭:“低碳經濟”的中國實現路徑

      http://www.kblhh.cn 2010-01-14 10:44 來源:電氣中國

        12月7日,為期12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拉開帷幕,一場低碳博弈正在各國之間如火如荼地展開。

        作為影響人類未來最重要的一次全球會議之一, 此次大會對中國能源行業的未來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哥本哈根會議之時,一場波及世界的“全球碳戰爭”也早已打響。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在首屈一指的高GDP能耗壓力下,中國首當其沖的受到了這場“碳戰”帶來的劇烈沖擊。對于中國傳統的火電企業而言,此次會議傳遞的更多是難以下咽的“殺手”氣息。長期以來依靠高能耗與低人力成本組合起來的競爭優勢,在低碳時代到來之前面臨著巨大的改變,這足以讓它們中的大部分黯然退出,成為時代前進時打碎的瓦礫。

        與此同時,一輪新的能源產業崛起態勢已然如火如荼。太陽能、風電、核電、智能電網,作為“碳戰爭”中最為被看好的四路“大軍”,究竟誰能在此低碳“新局”中風生水起在業界引起了廣泛猜想。

        毋庸諱言,這場“碳戰爭”將給中國的產業及社會帶來一個巨大的變革。

        “碳戰爭”已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火電:突出重圍

        作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之后中國即將面臨的最為嚴峻的考驗。而在此次必須參與的“全球碳戰爭”中,碳排放“大戶”——火電的表現可謂至關重要。

        目前,火力發電廠則是世界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行業,火力發電廠燃燒化石燃料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燃燒同種燃料排放量的30%,大約占全球人類活動排放二氧化碳的24%。

        而在中國,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燃煤,而超過50%的煤炭消費用于火力發電。截至2008年年底,中國電力 裝機容量79253萬千瓦,而其中火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75.7%,導致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火電行業節能減排形勢嚴峻。

        除了直接排放污染物,火電發電的能效水平也較低(大約為38.5%,高達78%的能量損耗在這個環節發生),因此,降低火力發電比例,是促進節能減排效益空間最大的環節之一,同時也是國家完成2020年減排行動目標最為關鍵的領域。

        而在此次中國的減排大計中,包括五大發電公司在內的傳統火電企業責任重大。

        逆勢轉型

        轉型,這個“扯皮”了幾十年的話題在“碳戰”的攻擊下瞬間變得干脆利落。據了解,目前,各電力集團都正在加緊制訂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最核心的部分正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并逐步降低火電比例”。新能源替代和清潔煤技術已經成為傳統發電企業向低碳轉型的兩種主要途徑。

        此外,除了不斷提高燃煤發電的能源效率,各電力集團都在主動調整電源結構,增加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等再可生能源比例。

        其中,風電發展最為迅猛,連續三年增長速度都超過100%,各電力集團也加快了“跑馬圈風”步伐,紛紛提高了風電計劃裝機比例。

        以華能集團為例,華能酒泉風電基地一期于今年8月份開工建設,是該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十一五”380萬千瓦風電場項目中規模最大的風電場,總裝機50萬千瓦,計劃于2010年上半年建成投產,二期工程規劃裝機100萬千瓦,前期工作已在進行。

        據華能集團內部人士介紹,華能酒泉風電基地150萬千瓦風電機組全部投產后,年上網電量32億千瓦時,這些與火力發電相比,相當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12萬噸,節水857萬噸,減排溫室效應氣體二氧化碳337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25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1.5萬噸。

        這與國家大力發展再可生能源的政策遙相呼應。根據最新規劃,到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以及核電總裝機容量將分別從3000萬千瓦、180萬千瓦和4000千瓦大幅調高至1億千瓦、2000萬千瓦和7000萬千瓦。

        不過,在中國一次能源供應中,煤炭的占比超過70%(全球平均水平低于30%),而新能源存在規模化發展瓶頸,中國能源“煤炭當家”的格局,短期之內尚難改變。

        因此,對于傳統電力企業來說,靠可再生能源替代減排,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火電企業仍需在改變燃燒技術上下功夫。

        近年來,國家加快了火電廠“上大壓小”替代,關閉大量效率低、污染重的小機組。而新核準的火電項目,基本都為超臨界、超超臨界和熱電聯產的環保機組,而電網企業的節能調度(越環保的機組,分配電量越多),也加快了發電企業小機組的關閉。

        而從目前情況來看,最環保的清潔煤發電技術還數IGCC(整體煤氣化[20.69 1.22%]聯合循環發電系統)。據了解,其發電效率可達48%,脫硫效率達99%以上,同時收集與處理二氧化碳,被認為代表著未來清潔能源發展的主要趨勢。

        今年7月,由華能集團牽頭的華能天津IGCC示范電站,在天津臨港工業區開工,目前該項目仍在建設階段,預計2011年建成投產發電。是國內第一家、世界第六家IGCC電廠。

        據華能集團副總經理烏若思介紹,IGCC技術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使煤炭發電達到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污染物近零排放,二是大幅度提高煤炭發電效率。

        除IGCC外,CCS也即碳捕獲與碳封存,也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向之一。但該技術尚處于研究開發和示范階段,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發也剛剛起步。

        國內電力企業開展這項試驗的,仍為華能集團,這也是配合IGCC中收集與處理二氧化碳而開展的。在北京奧運會前夕,華能的IGCC示范工程、北京熱電廠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建成投產,成功捕集出純度為98%的二氧化碳,達到設計標準。

        據華能方面介紹,該技術采用由華能控股的西安熱工研究院的技術,現二氧化碳回收率大于85%,年可回收二氧化碳為3000噸。捕集二氧化碳后,由精制系統提存成高純度的食品級二氧化碳,可用于飲料、食品行業。

        技術突圍

        不過,新能源技術、清潔煤技術和碳捕獲技術等,目前仍受到高成本的制約。

        以風電為例,專家指出,與火電對比,風電的確具有無燃料成本的先天優勢的,但在目前上網價格高于火電54%的條件下,風電依然沒有財務方面的競爭優勢,關鍵原因還是“技術落后、粗放發展造成固定成本過高”。

        在業界看來,按照目前的發展狀況,我國風電基本不具備獨立生存、發展、競爭的能力,完全依賴政策扶持與多方利益輸送,一旦各種優惠取消,將喪失可持續發展動力。

        廈門大學林伯強教授也指出,國內的成本承受能力并不強,包括政府補貼能力、企業成本承壓能力和用戶電價接受能力,所以,對企業來說,在積極利用國內和國際各種補貼的同時,更重要是實現技術突破和降低成本,這樣新能源才有可持續發展動力。

        “環保減排是時尚、高尚而昂貴的,發展新能源必須從環保減排總體戰略的高度,統籌考慮其開發利用成本、橫向比較成本、替代鎖定成本、壽命周期成本,最終不能突破社會承受能力的底線。”電監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吳疆強調說。

        而IGCC與CCS,目前,都還沒有商業化運營案例,其高昂的成本決定了目前并不具備商業化運營的條件。

        林伯強直言,他并不看好CCS未來的開發前景。“第一,發電成本增加20%~30%,而國內電價機制決定其無法通過電價補平;第二,碳捕獲也是耗能行業,與節能相違背,會增加能源需求;第三,儲存技術很難解決,而如果產品直接用于其他行業,就存在是否真正減排的爭議。”

        但他同時認為,作為技術儲備,國家仍然應該支持和補貼類似新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也應通過技術和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以使包括IGCC和CCS在內的減排技術能最終實現技術突破、規模化運營以降低成本,最終實現低碳發展。

        新能源:炙手可熱

        風力、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是當今新能源發電的主流技術。作為化石能源發電和水力發電的重要補充,新能源發電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在哥本哈根會議之 后,新能源作為零能耗、零排放、經濟環保的能源,成為這場低碳攻堅戰的先鋒。

        在我國,新能源發電事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以其中發展最快的風電為例,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翻倍增長,截至2008年底,全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位。 而在2002年,我國的風電裝機總量還只有47萬千瓦。

        其他各類新能源發電雖然沒有風電的發展成規模,但自身的發展速度也相當驚人。 比如我國太陽能光伏電站,僅西部地區就已經建了622座,靠這些新能源,已經解決了西部地區134.5萬戶居民的基本用電。

      [page_break]

        太陽能、風電越挫越勇

        近一兩年來,隨著各地建設風電熱潮的興起,大家有一種錯覺,似乎以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大有過熱之勢。 比如,前些年我們只有在新疆達坂城才能看到轉動的“大風車”,但是近幾年,人們突然發現,西起新疆、甘肅,東到沿海,北到內蒙古,南到海南的神州大地上突然冒出來成片的“大風車”。

        與此同時,生產太陽能用光伏電池以及多晶硅的廠家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據統計,到2008年,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達到200萬千瓦,占全球產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一。 然而,風電設備、多晶硅的盲目投資和產能過剩也廣遭詬病。

        其實,拋開操作層面的是非,單從總量上衡量,新能源發電還遠未成氣候。

        江蘇如東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金驥認為,雖然風電是近年來新能源中建設速度最快也最成規模的領域,但是風電在我國總裝機容量和發電總量中所占比重都還小得可憐,風電裝機只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不到2%,風電發電量只占總發電量的不到1%。

        所以,就新能源發電總體規模論,我國只能算是剛剛起步,絕對沒有到過剩的地步。不僅沒有過剩,而且新能源發電的潛力還非常巨大。

        首先,從資源角度看,我國有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力的資本。比如我國的風力資源儲量有10億千瓦,居全球之首。

        而更重要的是,從節能減排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發展新能源電力更有其迫切性。

        在我國,火電一直占主導地位,在8億千瓦裝機總量中,火電占了70%左右。 因此,每年全國生產的煤炭約有一半要用來發電。我國最大的發電集團華能集團的資深人士李兆魁認為,以煤炭為主的電源結構必然帶來兩大難題。 一是作為一次能源,煤炭早晚會枯竭。

        二是環境壓力。就目前的火電技術,污染物排放問題很難根本解決。 因此,如何大力發展零排放的綠色電力無疑是中國這種火電大國的重大課題。

        而從目前各種主流的所謂綠色發電技術中,無論水電還是核電,都有其“軟肋”。 比如大規模水電開發對流域的負面影響,核電的安全性以及核原料的獲得難度等,都使得這些發電技術也受到種種限制。 而真正綠色的、可再生的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發電雖然規模還不成氣候,但是其與環境的友好,其資源的可持續獲得等優勢是其他發電技術所不具備的。

        以風電為例,有專家統計,到2020年,如果中國風電[0.85 -1.16%]裝機達到1.5億千瓦,每年就可節能1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2億多噸。

        但是,作為一項新技術,毋庸諱言,新能源電力自身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這也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和大規模發展。

        比如風電,有兩大難題亟待突破:一是風電的穩定性比較差,發電質量遠遠低于火電、核電等傳統發電技術,甚至被稱為“垃圾電”。 二是風電看起來不燒煤,刮風就能發電,但是由于建設成本等原因,風電的電價反而高于火電。

        一些專家指出,這一矛盾也要從兩頭努力來解決。 一方面風電企業要加大研發力度,通過技術進步使風電能夠適應大電網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鑒北歐經驗,發展小規模的針對獨立區域供電的小風電,甚至家庭用風電。 這樣兩條腿走路可能會加速風電的發展。

        而太陽能發電的最大瓶頸在于制造技術的提升。 雖然太陽能發電本身節能環保,但是,其電池制造過程中無論能耗還是污染,都還比較高。 因此,一些國家自己大力發展太陽能,卻把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電池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少數國家可以如此,如果在全球發展太陽能這就是巨大的問題,因此,制造過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不根本解決,太陽能發電必然受到限制。

        生物燃料卷土重來

        與風電、光伏近年來高調的表現不同,生物燃料曾因危及糧食安全而被低調處理。隨著非糧乙醇技術開發的成熟,有望在哥本哈根會議后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記者了解到,2008年,生物燃料的全球產量是5876萬噸,替代了2%的石油,其中燃料乙醇的產量是5040萬噸。以國外為例,今年美國燃料乙醇的產量會達到3300萬噸,去年是2700萬噸,以美國全國石油用量9億噸來計算,替代石油率達6%。

        清華大學新能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十中教授拿出一份2009年的美國能源部財政預算表向記者演示,美國在2009年做了2.17億美元的預算投入生物質能和生物煉制系統的研發,當年更是追加投資7.865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對生物質能比較重視,在投入上有加大的趨勢。

        李十中認為,產業發展到什么層次和技術緊密相關,現階段的狀況是以玉米等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影響糧食安全,第二代纖維素燃料乙醇的技術尚未成熟,被稱之為1.5代的甜高粱稈做燃料乙醇的技術正在投入工業化試用。

        李十中介紹了甜高粱稈加工燃料乙醇的幾個優勢:高粱稈不能食用,不與人爭糧;高粱的種植面積大,約有2億畝左右,分布廣;甜高粱一年可以收2~3季,甘蔗只有1季;成本低廉“回收高粱稈的價格是200元/噸,加工1噸燃料乙醇的成本不超過3600元,而1噸第一代燃料乙醇的加工成本不低于5000元。”李十中說。

        但是無論風電、太陽能和生物燃料存在多少問題,這些問題都應該在發展中解決。 因為只有新能源走出瓶頸,真正能成為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低碳才可能成為現實。

        智能電網:異軍突起

        節能減排風氣漸盛,風、核、光伏電等新能源大行其道,智能電網已提上各國日程……

        根據來自私募排排網的統計數據顯示,55%的私募管理人表示將會加大對新能源板塊的投資。其中,65%的私募管理人選擇了智能電網。從近幾年的提出、發展到如今的炙手可熱,在強勁產能的推動下,異軍突起的智能電網儼然已經成為此次“碳戰爭”中最為矚目的一路“大軍”。

        國家電網中國電力[2.03 0.00%]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胡學浩日前透露,智能電網發展兩大重要文件——智能電網規劃和智能電網框架結構有望近期發布。智能電網總的投資規模,到2020年預計接近4萬億元。

        目前公開資料顯示,2009~2020年將是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的主要時期,其中2009~2010年為試點階段,制定發展規劃,試點關鍵技術,包括特高壓與數字化變電站;到2015年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加快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建設;到2020年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清潔能源裝機比例將大大提高,分布式電源將實現“即插即用”。由此未來10年將是智能電網發展的黃金時期。

        作為一個近年來惟一與特高壓并駕齊驅的電網兩大工程之一,未來4萬億元的巨額投資對每一個細分行業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東莞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智能電網的投資構成上,不考慮大規模儲能裝置,配網自動化和用戶側系統將占40%,智能變電站占20%、智能調度占15%、柔性輸電系統(含清潔能源接入側設備)占10%,其他投資占15%。智能電網將成為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的綜合應用平臺,拉動相關產業需求。

      [page_break]

        時間節點上,未來2~3年內,即2012年前,特高壓、數字化變電站將是建設高峰期;2012~2015年智能調度將逐漸引入;2009~2013年用電信息采集和智能電表的需求將有較快增長。其中,特高壓作為我國堅強智能電網的關鍵組成部分,指的是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負800千伏及以上的電壓,其在傳輸容量、傳輸損耗以及傳輸的距離都較500千伏線路有絕對優勢,按國網規劃,到2020年規劃投資預計超過7000億元。

        數字化變電站作為建設統一堅強智能電網的基礎,2010~2015年數字化變電站系統每年將有65億元市場需求,比之前每年變電站自動化需求增長60%左右。智能調度方面,目前每年需求大約在4.5億元,預計至2013年智能調度將替代傳統調度自動化,其市場需求可達每年5億元。而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預計將投資800億元初步建成“智能用戶側”,智能電表的采購在未來4~5年的投資大約在400億元。

        盡管目前市道寬幅震蕩,低估板塊稀少,但智能電網作為“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上萬億元的投資中,相關上市公司將有望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產業鏈條上,特高壓業務方面,特變電工、天威保變、許繼電氣、平高電氣都擁有絕對優勢,如特變電工在特高壓變壓器與電抗器上占有35.8%的市場份額,在換流變上的市場份額高達45%,將明顯受益特高壓建設;天威保變在特高壓變壓器與電抗器上占有28.6%的市場份額,換流變市場份額達7%;平高電氣在特高壓開關市場優勢明顯,市場份額高達34%。國電南瑞、國電南自以及思源電氣將成為數字化變電站、智能調度等的主要提供方,同時受益智能電網建設。

        核電:厚積薄發

        如果以核電代替煤電,全世界一年可減少18億噸的碳排放量。作為世界上幾大能源構成巨無霸之一,核電無疑是低碳能源供應中的支柱明星。

        2008年中國水電裝機達1.7億千瓦,風電裝機1200萬千瓦,核電裝機910萬千瓦。考慮生物發電、風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超過8%。市場一直預期我國將大幅上調新能源發展規劃,預計2020年風電、核電建成裝機容量從此前中長期規劃的3000萬千瓦、4000萬千瓦分別上調至1億~1.5億千瓦、7000萬千瓦,上調幅度是不小的。

        9月2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名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講話中明確提到,中國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胡主席講話中提到的“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5%”一時成為眾多媒體的數字焦點。其實,該數字在2007年已經被寫入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的非化石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與核能之和的完備表述。那么,是否可能突破15%的規劃額度呢?根據測算,如果達到當前市場預期的2020年的風電與核電的裝機容量,那么,屆時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預計很有可能達到16%~18%。

        在這種情況下,按照風電、核電分別5500元/kW、8000元/kW的設備投資成本計算,2020年之前風電、核電設備市場約8250億元、8000億元,這是年均超過1600億元的大蛋糕。而按照國內以往經驗,實際發展將會更快,規劃額度總會被提前超越。可以說,國內規劃需求為風電與核電制造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長空間。

        而2008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2700萬千瓦,近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預計還可維持。而核電也逐步成為發達國家電力裝機占比超過20%的組成部分。作為歷來全球制造業產能轉移的典型,“中國制造”占領海外市場的能力不可小視,在積極消化吸收關鍵技術后,風電、核電未來逐步向傳統裝備制造業靠攏,出口將成為國內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而風電、核電也正是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方向。

        從整體來看,國內風電、核電產業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但是對設備制造企業來說,近期又都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2008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614萬千瓦,華銳、金風、東汽穩居前三,市場份額分別為22%、18%、17%。而此時,由于風電整機制造的進入門檻較低,國內已經有眾多企業通過引進國外技術進入風電制造產業,如果按照各個企業的產能規劃來看,地方性過熱發展已成事實,后期將遠遠供大于求。產能過剩很可能引發激烈的市場競爭,進而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

        同時,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還不夠高,如果國內企業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整個產業將始終受制于國外專利技術。中國電監會在風電發展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與國外比明顯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選用及局部工藝改造,軸承、變槳距系統等關鍵設備和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因而,即便是產能過剩,當前也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制造產能過剩,設計能力還是缺乏的。

        當然,新興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業的技術進步。但是,考慮到規范性集約化發展,國家可能在后期啟動統一的政策性規劃與調整,因而產能調整與重組不可避免。

        “低碳經濟”的中國實現路徑

        從歐美國家的實踐看,實現低碳經濟的主要途徑有四:一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二是建立資源能源節約型消費模式;三是開發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改變能源結構;四是推廣低碳技術。

        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

        與世界上的大多數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能源發展也缺乏可持續性。如果沒有相關的政府政策和措施,中國的能源需求將繼續快速增長,需求的不斷上升將推高中國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進口的依存度,并會推高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我國的綜合能源效率約33%,比發達國家低近10%;電力、鋼鐵、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鋼、水泥、紙和紙板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分別高21%、45%和120%;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侯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

        中國經濟今后政策的一個主要方針是實現經濟結構根本性轉變。從短期來看,大部分節能量都源于關停小型低效工廠和發電廠,并代之以采用現代化技術的工廠和發電廠。從長期來看,隨著高能效生產的普及,經濟結構轉型將越來越強有力地推動能源效率快速上升。

        根據IEA預計,到2030年,中國能效提高和經濟結構轉型對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最大,共占總減排量的近70%。其中,有41%的減排量源于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提高、更嚴格的建筑法規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另有28%要歸功于高能效電機系統和高能效電器。

        大力推廣低碳技術

        發展低碳經濟受不同國家的能源結構、環境資源等因素影響。對我國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雖然其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將會不斷降低,但作為最大的能源礦種,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的主導地位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大力實施煤炭凈化技術是我國未來能源消費結構改善的一個基本任務。

        目前,在燃煤發電技術方面,中國已經通過建設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的世界一流發電廠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技術主要包括亞臨界、超臨界、超超臨界和IGCC(整體氣化聯合循環發電)。

        IGCC技術是把高效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系統與潔凈的煤氣化技術結合起來的一種潔凈煤發電技術,兼具高發電效率和極好的環保性能。

        在燃煤電站CO2捕集方面,基于IGCC的燃燒前捕集系統相對于燃燒后捕集和富養燃燒技術路線而言,由于其所需的投資、運行費用和能耗的增量相對較小,更適合于未來新建電廠。

        盡管IGCC技術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單獨應用在發電領域,但隨著社會向低碳經濟過渡,以及IGCC技術的逐漸成熟,其有望逐步代替超臨界機組成為未來煤電主流機型。

        2004年,中國華 能集團公司從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燃煤發電在效率和環保方面的更高要求出發,率先提出了“綠色煤電”計劃,旨在研究開發、示范推廣以煤氣化制氫,氫氣輪機聯合循環發電和燃料電池發電為主,并對CO2進行捕集和埋存的煤基能源系統,以大幅度提高煤炭發電效率,達到污染物和CO2的近零排放,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好技術儲備,實現煤炭發電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待批的IGCC電站有10余個,天津華能綠色能源項目已率先啟動。該項目2006年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十一五”863計劃重大項目依托工程,2007年獲得國家環保部批復,2008年獲國家能源局批復,2009年5月國家發改委核準,目前項目主設備招標已經完成,工程設計基本結束,進入全面施工階段。

        掘金思路:政策、技術、估值

        由于低碳經濟涵蓋的領域較為廣泛,因此在投資標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困難,我們建議可以從政策扶持力度和技術發展階段兩個思路來進行選擇行業,然后從估值方面選擇個股。

        ●政策扶持力度

        從政策扶持力度來講,新能源和節能領域無疑是最大受益者。

        新能源將會迎來發展的黃金期。近年來,中國政府從法律法規和政策等方面都加大了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隨著新能源振興規劃的出臺及相關發展目標的調整,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新能源將會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政策扶持下的節能產業大有可為。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期,能源消耗非常大,節能產業發展迅速。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發布的能源形勢報告透露,截止到2007年,我國節能服務行業規模已達70億元,與2004年的10億元相比,規模已擴大7倍。預計在國家政策鼓勵節能減排的背景下,行業規模潛力約有4500億元,節能產業大有可為。

        ●技術成熟度

        投資低碳經濟必須考慮介入的時點。某些技術在短期內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很小,產業發展仍然處于非常初步的階段,因此投資的風險也較大。

        近期,中科院提出了能源領域重要科技發展路線圖,分別確定了中國能源科技發展的近中長期目標。從短期投資標的選擇來看,我們認為投資者應該關注在2020年前有望取得突破和規模化應用的技術,分別為太陽能、風能、核能、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清潔煤炭技術,以及遠距離超高壓交/直流輸電網技術。

        ●誰更具有估值優勢

        根據我們的思路,無論是從政策扶持力度還是從技術成熟度來講,清潔能源和節能都是投資低碳經濟應重點關注的領域。回到個股上,我們從估值的相對安全性和個股想象空間出發,建議投資者在清潔能源領域重點關注華銳鑄鋼和浙富股份,在節能領域重點關注榮信股份和置信電氣。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福利一区二区四区|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系列| 国产精品一区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国精产品自偷自偷ym使用方法 | 日韩不卡二区三区三区四区| 亚洲熟妇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高清有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日韩精品久久| 2019国产精品青青草原|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日韩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秘?蜜桃蘑菇| 成人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色欲国产精品一区成人精品| 国产高潮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亚洲av激情五月性综合|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区| av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欧美黑人大战白嫩在线|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观看| 国产99青青成人A在线| 中文无码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亚洲 都市 无码 校园 激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 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又大又粗又硬又爽黄毛少妇| av色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久在线视频播放免费视频| 国产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最大在线精品| 激情综合网激情五月伊人|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二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