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2-31 14:50 來源: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自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同意上海作為“兩化”融合試驗區以來,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兩化”融合工作,將其列入2009年重點工作。市政府批轉發布推進兩化融合的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決定集聚全市力量啟動實施“1010”工程,即聚焦鋼鐵、石化、裝備等10個重點行業,實施工業軟件振興、信息基礎設施提升等10項重點工程。
曾于上世紀60年代制造“萬噸水壓機”的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又誕生三個“世界之最”——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目前世界最大的1.6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以及250噸/630噸·米鍛造操作機和450噸電渣重熔爐,標志著我國大型鍛件極端制造能力躋身世界一流水平。
作為先進制造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發展的“脊梁”和根基所在。為此,上海從自身特點和產業發展出發,將裝備制造業作為推進“兩化”融合的重點和抓手,列入重點產業發展門類,并從規劃、政策、機制和項目等各方面加以整體推進。
上海裝備制造業的優勢
2008年,上海市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萬億元,占全市工業近1/2,占全國總規模的1/10左右,對全市先進制造業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從重點領域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汽車、高附加值船舶、港口機械等領域主要產品達到國際水平,保持全國領先;形成了上海電氣、上海汽車、振華重工、外高橋造船等一批優勢企業群體。在創新水平上,擁有裝備類國家級研發機構37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3家;取得了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1.65萬噸油壓機、第一根國產80機和90機船用曲軸、第一艘LNG船等重大創新成果。在基地布局上,閔行老工業基地通過加強技術改造得到提升,新世紀規劃建設的臨港裝備基地初步形成發電及輸變電設備、物流裝備等五大產業集群,長興島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產,航空產業基地正加快布局建設,同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專業化配套園區。
在上海裝備制造業發展進程中,信息化起到了有力的支撐和促進作用。目前,全市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應用水平整體高于工業行業平均水平。
“三個結合”與“三個聚焦”
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兩化”融合,上海的總體考慮是:圍繞實現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裝備制造企業生產、研發、管理、營銷等環節的深入應用,率先構筑起技術自主化、設備成套化、制造集約化、服務網絡化的新型產業體系,并為其他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和配套。努力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與落實國家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相結合。上海根據實際,已出臺落實國家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8個產業實施方案。在涉及裝備制造的汽車、船舶、成套設備、電子信息等方案中,都把信息化作為提升發展產業的重要手段。在方案實施中,將全面落實“兩化”融合要求,重點支持一批體現“兩化”融合特征的項目和工程,使“兩化”融合工作成為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
二是與推動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相結合。上海把加強技術改造、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向高端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們將優先支持列進“兩化融合”的項目,優先考慮加強相關項目的儲備,使“兩化”融合成為推動上海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內涵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與培育發展體現“兩化”融合的新興產業相結合。大力發展相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推動裝備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在具體推進中做到“三個聚焦”
一是聚焦重點產業。著力推進成套設備、船舶、航空、汽車等四個行業中裝備業的“兩化融合”。
二是聚焦基地園區。結合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的建設推進,依托產業集聚優勢,在裝備制造業企業集中的重點基地園區,實施“兩化”融合示范園區引導工程。
三是聚焦重點項目。以重點項目為抓手,爭取形成典型示范效應。上海已確定首批啟動十多項“兩化”融合重點項目,覆蓋了包括裝備在內的各個領域。我們將進一步梳理裝備制造企業的需求,做到建設一批、深化一批、儲備一批,形成裝備業“兩化”融合項目庫。
推進裝備制造業“兩化”融合
目前,上海按照工信部的總體部署,已基本明確今后幾年推進“兩化”融合的規劃布局,下一步關鍵是根據規劃布局,抓住裝備制造業等重點和突破口,分行業、分領域抓緊落實,爭取“兩化”融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為裝備制造業等支柱產業的進一步振興發展提供支撐。主要加強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對已啟動的“兩化”融合重點項目、專項工程等,在資金、政策、人力等方面加強配套,確保落實。結合本區域“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深化“兩化”融合專項規劃,爭取把促進“兩化”融合納入全市總體發展規劃。
二是跟蹤實施重點項目。跟蹤推進已啟動的一批重點項目,及時總結和推廣典型經驗,建立項目管理、績效評估等長效機制。同時,繼續面向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啟動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節能控制與綜合利用、公共服務平臺支撐等專項工程。
三是增強社會參與合力。在政府加大投入、加強引導的同時,進一步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高校、科研機構的積極性,探索以市場化、社會化方式推進“兩化”融合。重點依托已授牌的四個研究中心和中國商飛、上海電氣等十個重點實驗室,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提高產學研協同水平。
四是加強相關基礎工作。發布“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組織重點企業和部分中小企業試點評估,在此基礎上加強統計體系研究。開展面向全社會的“兩化融合”宣傳活動,積極宣傳“兩化”融合理念;面向產業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開展分層面的“兩化”融合培訓,形成培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