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2-22 14:39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當北半球進入了寒冬的季節時,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忽然成了一個白熱化的戰場。
12月7日開始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已經毫無懸念地成了一場充斥和交織著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法律和倫理等諸多方面,錯綜復雜而又扣人心弦的激烈較量與博弈。
盡管如此,聯合國減災事務助理秘書長瑪格麗塔·瓦爾斯特倫12月14日在哥本哈根依然提醒與會者說,與氣候有關的自然災害數量正在穩步上升,今年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中91.4%與氣候有關。而且,氣候災害數量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持續居于首位,并呈現隨氣候變化而穩步上升趨勢。
英國環保專家斯特恩勛爵(Lord Stern)甚至認為,此次哥本哈根大會是挽救地球免受氣候變暖災難性效應的“最后一個機會”。
也有不少國家的政要和環保專家對此次大會能否取得“預期效果”, 一直持有“懷疑態度”。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此次“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這個被稱為有史以來世界各國“醞釀最充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聯合國環境會議,將“節能減排”再次推到世界輿論的中心,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而中國作為經濟總量大國和碳排放大國,其節能減排的姿態也吸引了全球關注。曾提出“十一五”減排目標的中國,過去四年減排效果如何?面對未來十年單位GDP減排40%—45%的目標,中國又將如何努力?
2006~2009 “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有望超額完成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近3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也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發達國家在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給人民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對氣候變化問題高度重視。2007年發布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為第一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
近年來,全國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明確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經過近4年艱苦努力,“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情況進展如何?
離“十一五”目標還有多遠?
據國務院辦公廳7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經過近3年的艱苦努力,到2008年底單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10.01%,化學需氧量(水體污染的主要指標)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6.61%,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下降了8.95%。全國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已基本實現時間過半、完成任務過半,節能減排取得了重大進展。
9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曾欣慰地表示,國家確定的“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經過全國各個方面的努力還是有望實現的。
但同時解振華也坦言,降低全國單位GDP能耗三年完成了兩年半的任務,還有一半的任務需要完成,仍然十分艱巨。
據媒體報道,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下稱“工信部節能司”)司長周長益11月份在上海則樂觀地表示,“十一五”規劃所設定的節能減排的目標“有望超額完成”。
工信部節能司副司長楊鐵生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認為,“按目前情況看,今、明兩年單位GDP能耗分別要下降5%以上才能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今年1~3季度,單位GDP能耗下降3.46%,預計到年底將完成‘十一五’目標的70%,明年單位GDP能耗至少下降6%才能完成計劃目標,任務將更加艱巨。”
同時,楊鐵生介紹說,有關機構對“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工業對單位GDP能耗下降的貢獻率在80%以上。
而中央企業作為工業經濟“國家隊”,實際上早在2008年4月,國資委就給八大行業央企制訂了2007年~2009年節能減排目標:到“十一五”期末,中央企業要確保完成單位增加值的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減少10%。其中,石油石化、冶金、電力、交通運輸、化工、煤炭、建材等重點行業的中央企業要力爭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標。
國資委確定的30家重點中央企業,各項主要生產經營業務的能耗、水耗、污染物的排放指標全部要實現歷史最好水平,使之當之無愧地成為節能減排的“主力軍”。
為推進節能減排工作,有數據顯示,在2006~2008年的3年期間,全國共淘汰小火電機組3421萬千瓦,落后煉鐵產能6059萬噸、煉鋼產能4347萬噸、水泥產能1.4億噸,大量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同時,中國還大力發展新能源,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達到12萬千瓦,太陽能利用面積為1.3億平方米,世界第一;水電和風電裝機容量分居世界第一、第四位,核電裝機容量提高到910萬千瓦,在建2000萬千瓦。
截至2007年底,中國農村戶用沼氣達到2650多萬戶,每年可替代近160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400萬噸。
此外,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森林覆蓋率由19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
這些工作,都為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做出了突出貢獻。
推進節能減排“不遺余力”
面對金融危機一波又一波的沖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步伐依然沒有放緩。
在去年新增加的4萬億刺激經濟投資計劃中,國家安排了58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生態工程、調整結構、技術改造等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項目。同時,中國正在制定“十二五”乃至更長期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為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國務院出臺的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計劃也把節能減排作為重要內容。有關部門同時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行政、經濟等措施,包括嚴控土地信貸閘門,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和環保的評估、審查制度,通過提高門檻來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過快增長,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等。
有關部門還先后公布千家重點企業和各省節能減排情況,要求沒有完成任務的省和重點企業作出說明,限期整改,對該地區或企業新上的高耗能項目,一律停止核準和實行區域限批。
國家還通過減免稅費、提供財政補貼等措施,引導消費者購買小排量汽車,推廣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
進入2009年,節能減排重大舉措以更加密集的方式出臺,國務院及發改委都給今年節能減排工作做出了具體安排。
據楊鐵生介紹,今年工信部提出了八大任務:一是加快結構調整和優化、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二是加強行業分類指導,深化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工作;三是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的管理;四是加大重點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力度,實施專項規劃、實施方案和目錄管理;五是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六是依法推動行業節能減排,實施激勵政策;七是開展節能減排宣傳教育培訓和表彰活動;八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管理。
中國減排在行動
——2005年,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左右的約束性指標。
——2007年6月,國務院發布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到201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和政策措施,成為第一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
——2007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提到四個“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
——2008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首次把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學習內容。
——2009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強調要立足國情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長期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發表講話,第一次就氣候變化問題闡述中國立場,講話中承諾,中國將繼續采取有力措施,爭取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
——2009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0~2020年
單位GDP減排40%~45%靠什么?
11月26日,我國政府正式對外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11月25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決定,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實際上,早在今年11月中旬,工信部節能司司長周長益就曾向媒體表示,“十二五”期間,工信部將繼續加強節能減排方面的監管,甚至更加嚴厲,并將制定措施淘汰落后產能。
周長益透露,在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節能減排措施將包括:第一,所有新上工業項目一定要進行能耗審核。企業的節能技術、能耗指標、水耗指標、資源消耗指標必須到達國內或國際的先進水平;同時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信部正在研究新的措施,不久就要出臺。
其次,工信部將通過技術標準和產業政策,加快重點行業節能減排的分類指導和重點管理,狠抓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和減排治污。
另外,工信部還將通過企業技術的改造,支持節能減排的建設,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節能減排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尤其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傳統工業,提升傳統工業的節能減排水平。
此前,環保部透露的“十二五”環保規劃也指出,節能減排將會加強,考核地方與企業的減排目標將多與環境改善掛鉤,而不僅是體現在數字升降上。
“節能減排問題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問題,因此應著眼于未來30~50年的發展規劃。”鋼鐵研究總院結構材料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忠民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建議,節能減排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利用開發和排放物的回收利用,也應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我國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階段,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鋼鐵、水泥,不可避免地帶來排放總量的增加。某種意義上GDP的增加,意味著碳排放的增加。而隨著低碳經濟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GDP的增加不完全與碳排放成比例,我對中國減排目標持樂觀態度。”楊忠民表示。
[page_break]
對于未來10年的工業節能工作,楊鐵生強調,“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構建低碳工業體系是我們未來的奮斗目標。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技術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工業節能減排的跨越式發展。”
“我們將通過加強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開發低碳技術,促進綠色增長。我們已開始著手開展工業節能規劃的研究,分行業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我相信工業仍將為實現國家提出的2020年減排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楊鐵生再次強調。
2010~2020
減排難度有多大?
近年來,節能減排工作高唱凱歌的背后,也有困難重重。
“近10年來,節能減排的行業管理是弱化的。”楊鐵生表示,“工信部是去年機構改革新組建的部門。新形勢下,如何開展行業節能工作,沒有現成的規章制度可循,也沒有貫例可延續,一切都要從頭做起。”
楊鐵生說,“工信部組建剛一年多,我們根據《節約能源法》和國家節能減排的有關要求,研究制定了工業和分行業的節能減排政策、規劃和標準,來指導行業、服務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
“我們缺乏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的有力手段。”楊鐵生無奈地指出,國家對節能減排有要求,但作為節能減排的主體——企業缺乏積極性。從企業來說,擴大規模帶來的經濟效益遠比節能減排帶來的經濟效益高、快,這也是部分行業盲目擴張的原因之一。
楊鐵生強調,“雖然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特別是今年以來產業結構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但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高耗能工業增速較快。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加劇,給節能減排工作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
“當前,中國鋼鐵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盡快淘汰落后產能。”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馬鋼董事長顧建國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指出,由于鐵礦石價格的不確定性和國內鋼鐵行業產能的嚴重過剩等影響,今年將是國內鋼鐵行業非常困難的一年,有可能出現全行業虧損。
顧建國認為,落后產能環境污染重、能耗高、安全保障弱,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落后產能不盡快退出市場,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就不能有效解決,節能減排和產業調整振興目標就難以完成。
“有的地方出現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苗頭,有的地方擅自出臺高耗能行業電價優惠政策;一些企業效益回落,影響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楊鐵生直言道,工作層面也還存在著認識不到位、激勵政策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基礎工作薄弱等問題。
事實上,早在2008年,審計署對41戶中央企業2006至2007年節能減排情況進行審計調查時,就發現有的企業節能效果不佳,部分企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超標,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濃度超標等問題。而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企業節能減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實,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等因素。
2010~2020 減排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
對于中國政府提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國內有不少人士“憂心忡忡”。擔心如此大規模的節能減排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甚至直接影響GDP的增長。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潘家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了他對于中國減排目標的“擔憂”。因為根據測算,目前中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源消耗就要增長0.8到1個百分點。即使調整產業結構使用清潔能源之后,這一數據也不會低于0.5%。
潘家華認為,如果在總量上控制的話,那么中國的GDP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這是不能承受的。除了總量減排,強度減排毫無疑問也會影響經濟發展。雖然中央已經提出了“調結構”的目標,但是經濟結構有一個剛性與慣性,徹底調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局部調整,也需要相當的時間。
也有專家認為,減排40%~45%的目標不僅是一個負責任大國對國際社會做出的表態,更是我國推進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戰略舉措,不但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相反還會使中國經濟向更優質、可持續性的發展軌道。
中國海洋石油[11.80 0.51%]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就曾表示,“我們現在的能源消耗完全可以使GDP總量再翻一番”,中國目前能源消耗過高,能源效率太低,浪費也非常大。在不增加能源消耗、不增加污染的提前下。做好節能減排就可以實現我們GDP的快速增長。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所長韓文科認為,溫室氣體減排碳強度下降40%~45%,提出這個數字,是有把握的,也是做了研究的,并不會導致GDP負增長。
一位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碳減排40%-45%并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是按照GDP增長8%后測算后得出的。
“對于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我認為這是可以實現的。”原外經貿部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日前表示,“沒有國際的壓力,我們也會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方面好好做,我們不需要人家拿鞭子趕著我們。”
然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現在面臨著既要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改善民生的任務,還要面臨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速的挑戰。
因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現在提出的單位GDP碳強度減排指標,這是從國情出發作出的決定。隨著經濟增長,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可能還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可能還會有所增加。
“我們要在經濟質量上下工夫,相對減排主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我們要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既要保持我們的發展,保證有合理的增長和排放量,又要降低溫室氣體增長的速度。”解振華解釋說。
減排標準釋疑
總量減排: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在此基礎上設定的減少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目標。總量減排會較大影響經濟發展。
碳強度減排:碳強度又稱碳密度,指的是產生單位(一般是萬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降低碳強度只是降低單位GDP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不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總量減少的結果。
2030年—2035年,中國碳排放將達峰值
中國要迎接低碳經濟革命
國務院參事 馮之浚
新世紀[38.58 -3.72%]新階段,我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提出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科學發展理念落實到“十一五”規劃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優質、自主創新、社會和諧的小康社會。
發展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如果不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科學發展,我國的資源能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難以承受,國家競爭力將難以提升,國家安全也將難以保障。
低碳經濟影響超工業革命
低碳經濟是在人類溫室效應及由此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提出的。據世界銀行統計,從20世紀的100年中,大氣中CO2濃度從20世紀初不到300ppm(一百萬體積的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體積數)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且明顯地威脅到全球的生態平衡。
預測指出,到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碳基能源(煤、油、氣)在總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7%,未來的發展如果仍然采用這種高碳模式,到本世紀中期地球將不堪重負。
由此,低碳經濟模式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21世紀人類最大規模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革命,將比以往的工業革命意義更為重大,影響更為深遠。低碳經濟將創造一個新的游戲規則,從企業到國家將在新的標準下重新洗牌;低碳經濟將催生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經濟、生物經濟等為主導的新能源、新技術將改變未來的世界經濟版圖;低碳經濟將創造一個新的金融市場,基于美元和高碳企業的國際金融市場元氣大傷之后,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業的新的金融市場正蓬勃欲出;低碳經濟將創造新的龍頭產業,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機遇,這是一個轉型的契機,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向低碳高增長模式的轉變;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后新一輪增長的主要帶動力量,首先突破的國家可能成為新一輪增長的領跑者。
“低碳中國”的壓力與優勢
當前,發達國家已經紛紛向低碳經濟轉型。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以來,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包括宣布將對排污排放收費、建設智能電網、投資新能源等一系列措施;英國通過頒布“氣候變化法案”,啟動“綠色振興計劃”,公布“碳預算”等多種手段引導人們向低碳生活方式轉變;歐盟將低碳經濟看作“新的工業革命”,從目標制訂到科研投入、機制建設、標準與立法、項目投資,都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我國正在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保持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同時,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最終建成“兩型社會”。這與低碳經濟在實質內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央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中,多次提出要將節能減排、推行低碳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這充分體現出我國政府實現科學發展、低碳發展的強烈意愿。
近年來,我國在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但中國減排的壓力也不容小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數量眾多,經濟發展、消除貧困、保障民生的任務極為繁重,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續的增長,而且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所占比重遠遠超過石油、天然氣等相對潔凈的能源,其溫室氣體排放的強度控制的難度大,外加上我國能源技術相對較為落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實施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難度也比較大。對于我國而言,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
當然,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也有著自身減排空間比較大、減排成本比較低、技術合作潛力比較大的潛在優勢。
在強化低碳政策的情景下,考慮到我國的GDP增長、發展階段、科技水平、資源稟賦、國際合作等綜合因素,我國碳排放有可能于2030-2035年達到峰值,在經過10年之后將處于一個平穩發展期,2050年達到大幅度減排,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社會,促進全球實現氣候變化減緩目標。
中國應如何發展低碳經濟?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以相對較低的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主要著力點在于大幅度降低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從長期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完全脫鉤。從中期看,通過采取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從短期看,應該在“十二五”規劃中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實現既定目標。“十二五”期間,發展低碳經濟應注重以下措施:
[page_break]
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在經濟結構方面,按照低碳經濟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調整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的重點和方向,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在產業戰略發展上,國家應選擇低碳經濟相關產業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并在財政、信貸等多方面進行大力扶持,使低碳經濟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擴大低碳產品的出口;鼓勵低碳消費方式。
在產業結構方面,要加快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使現代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必須加大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等高加工度產業替代能源原材料工業,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在交通結構方面,應優先考慮在短期內放慢排放量增長速度,同時開發替代的新技術和交通方式。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和城際高速鐵路;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在建筑結構方面,必須加強建筑節能技術和標準的推廣,開發低碳建筑。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對既有高耗能建筑開展節能改造;支持對重要的節能建筑材料開展研發和產業化;利用財稅政策鼓勵開發商和消費者投資、購買節能低碳建筑;開展節能低碳建筑示范。
積極開發低碳技術,加強科技儲備。
科學技術是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和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政府要加大對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技術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當前要積極支持開發先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先進成熟技術,提高能效水平。
“十二五”期間,應大規模推廣應用目前成熟先進的能效技術、節能建筑、太陽能熱利用、熱電聯產、熱泵、超超臨界鍋爐、二代加核電、混合動力汽車等;著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示范運營,如三代核電、風電、電動汽車、IGCC、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加快其商業化進程;同時,開展四代核能、CCS、太陽能熱發電、二代生物燃料、先進材料等技術的基礎研究。
據悉,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機構投資13億美元進行低碳技術開發,以期在低碳經濟上占領技術制高點。我們應加強與發達國家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生物固碳技術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關鍵技術的交流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加強消化吸收和創新,共同構筑全球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技術合作平臺。
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
我國 9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因此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轉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是節能之外的另一個實現減排的主要途徑。應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保障石油安全供應,積極發展水電、核電和可再生能源先進利用,到 2020 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改變能源結構單一局面,優質能源比例明顯提高。到 2050年 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潔能源滿足,同時建立起智能電網等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系統。
改善土地利用,擴大碳匯潛力。
近年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平均每年增加 1.9-2.6 億噸碳。增加碳匯以提高對溫室氣體的吸收也是減排的重要途徑。增加碳匯有三個領域:森林、耕地以及草地。
森林碳匯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每年增加的碳匯在 1.5億噸碳左右。為進一步增加碳匯,應通過造林和再造林、建立農林復合系統等方式增強森林碳匯;通過減少毀林、改進采伐作業等措施來保護森林碳貯存;通過沼氣替代薪柴、耐用木質林產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進行木材產品的深加工、循環使用來實現碳替代。
耕地土壤碳庫是整個陸地生態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活躍的部分之一。我國農田土壤的有機碳含量普遍較低,遠低于美歐。因此增加或保持耕地土壤碳庫的碳貯量有很大的潛力。
保持和增加草原碳匯的關鍵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開墾。具體措施將包括降低放牧密度、圍封草場、人工種草和退化草地恢復等。另外,通過圍欄養殖、輪牧、引入優良的牧草等畜牧業管理也可以改善草原碳匯。
(本文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循環經濟立法起草小組組長)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其實質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區域的清潔發展、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單位GDP能耗:計算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標,是“十一五”規劃中節能減排的主要指標之一。
單位GDP碳排放:是計算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即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國務院提出的未來十年減排指標。
建筑、能源、鋼鐵、汽車——它們如何減排?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偉 王紅茹 胡雪琴 宋雪蓮 實習生 張靜波 姚佳/北京報道
哥本哈根大會上的中國表現如何?
“除了少數幾個國家,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沒有承諾出他們最大的潛能,是有保留的。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已經承諾出了最大能力,中國的態度是積極的。”國家發改委能源所所長韓文科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面對低碳經濟這一史無前例的發展道路,建筑、能源、鋼鐵、汽車等主要產業將會采取什么措施,發生何種變化?從政府官員到業內人士,每個人都在思考著這一全新課題。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
2020年我國大部分建筑完成節能改造
建筑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對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會總能耗的30%至40%,我國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約28%,預計今后這一比例還將繼續增加。
我國正在建筑節能領域推行強制性標準和綠色引導型標準,對公共建筑的節能要求將實行強制性標準。我國將實現節能目標和節能模式的雙跨越,到2020年我國城市的大部分建筑都將完成節能改造。
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環:發展新能源要配套政策到位
新能源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首先是配套政策沒有完全到位,國家規定全網收購、分攤,通過電價來調劑,但是現在除了風電和生物質發電以外,對于光伏還沒有落實政策,多少錢收購這個電沒有政策,要是過低會影響企業的積極性,加快落實政策至關重要。
第二是研發投入少,國家層面和企業投入都比較少,對前沿技術和當前發展中的瓶頸技術研究得不夠。
第三,新能源利用是一個系統,需要開發單位和電力系統等之間的合作,現在這方面的銜接比較少,很需要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協作機制。
第四是人才方面,進一步完善創新隊伍,使得在這方面能夠開發更多好的技術,作為支撐,比如提高太陽能轉化效率技術等。
第五是開發新的領域,要開拓更廣泛的空間,新的工藝、材料正在開始使用,現在各自為政、小型分散的比較多,要統籌安排,由國家宏觀指導。
第六是建立應用示范,讓廣大老百姓看到可再生能源能夠為生活帶來什么新的變化。
鋼鐵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楊忠民:
低碳經濟技術是鋼鐵業未來
中國鋼鐵協會提出了2010年行業節能減排目標,即在“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但是我們也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有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鋼鐵工業的產值的快速增加與節能降耗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不成比例,因此在節能降耗總量問題上,關注單位能耗值的同時,能耗和排放的總量控制面臨更加嚴峻的問題。因此,低碳經濟技術、清潔能源技術將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雖然我國已經設立了嚴格的技術準入門檻,但是也需要對技術相對落后的中小型鋼鐵企業的技術升級改造給予重點關注。
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
提高發動機技術是汽車減排重點
在未來十年,汽車行業需要從以下方面開展節能減排:
繼續堅持小排量、低排放。政府一直在鼓勵人們購置小排量汽車,今年的政策力度最大,購置稅減半,并且還實行了汽車油耗限值,按不同燃料(汽油或柴油)、不同最大設計總質量和不同發動機排量,分三階段來降低油耗,目前已經實行到了第二個階段,在將來很快會實行到第三階段。此外,已經在北京實行的相當于歐洲四號標準的國四標準也有望于明年在全國范圍內實行。
在今后,需要大力提高發動機效率。對于汽車行業來說,節能減排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發動機技術,但是目前我國的自主品牌在發動機研發方面還是個弱項,只能購買國外技術或者請國外技術人員來幫助改進。大眾最近在中國推出了在歐洲賣得很好、使用很廣泛的TSI發動機,這種發動機能夠在傳統的內燃機上增加直噴,從而提高排放標準,達到降低油耗的目的。這種跟進很有必要,但是中國自主提高發動機技術還是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此外還需要繼續推進制定汽車排放和消耗方面的法規;加快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淘汰,加速新舊車輛更新;加快發展和普及新能源汽車尤其是低碳燃料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