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Editor/UploadFiles/news03/2009122185855544.jpg" border=0></P> <P align=center><IMG src="/Editor/UploadFiles/news03/2009122185914559.jpg" border=0></P> <P> 盡管短期內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仍是我國能源供應的主力軍,但從長遠來看,低碳的能源結構才是發展趨勢" />
http://www.kblhh.cn 2009-12-22 08:59 來源:中國石油報
盡管短期內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仍是我國能源供應的主力軍,但從長遠來看,低碳的能源結構才是發展趨勢。200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目前中國經濟“保增長”已取得顯著成效,正處于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為了未來長遠發展,要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多下工夫。因此,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等新型的低碳能源是我國能源未來的發展方向。
新型能源資源豐富且潛力巨大
從資源量角度來看,我國多種新型能源資源都非常豐富,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2003年水力資源復查成果,我國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5.42億千瓦,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約為4億千瓦。按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重復使用100年計算,水力資源約占我國能源剩余可采總儲量的40%,在我國常規能源資源中僅次于煤炭位居第二。
根據《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的統計,我國陸地上離地面10米高度處計算的風能資源理論儲量約為43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約為3.8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面積約為20萬平方公里。我國沿海5米至20米深的海域面積遼闊,10米高度可利用的風能資源約為7億多千瓦。從我國風能資源看,風電完全可能成為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
我國太陽能資源同樣十分豐富。太陽能總輻射量在120~280瓦/平方米之間,2/3的國土面積年日照小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耳,相當于170千克標準煤。
生物質能在我國也有很大發展潛力。據《報告》統計,我國每年可作為能源使用的農作物秸稈資源量約為1.5億噸標準煤,林業剩余物資源量約為2億噸標準煤,小桐子、麻瘋樹、油菜籽、蓖麻等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潛在種植面積可滿足年產5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的原料要求。工業有機廢水和畜禽養殖場廢水資源量理論上每年可生產沼氣近800億立方米,相當于6000萬噸標準煤。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能源的發展,不但明確了戰略定位,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而且建立了系統的政策和體制框架,使新型能源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08年底,水電累計裝機總容量達到1.72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5633億千瓦小時,占全部發電量的16.3%。2008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約600萬千瓦,累計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17萬千瓦。太陽能光伏電池產品的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已達到年產400萬千瓦光伏電池的能力,成為世界第一大太陽能光伏電池產品生產國。太陽能熱水器年生產能力已達到4000萬平方米,累計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量超過1.25億平方米,占世界太陽能熱水器總使用量的60%以上。2008年核能發電量為684億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1.6%。生物質能開發利用也有較大發展,其中戶用沼氣池達到約140億立方米。
加快技術研發突破發展瓶頸
水電是目前我國新型能源中最為成熟、最具規模化開發條件的可再生能源。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電力需求的日益加大和對供電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水電站在電力系統中的作用將逐步加強,我國下一步必須加快水電的開發和利用進程。據統計,2008年我國新核準水電站9座,裝機容量達到966.8萬千瓦。
風電近幾年在我國飛速發展,已經連續五年裝機容量實現翻番。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風電技術研發能力還比較弱,缺乏自主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能力,技術上主要依賴國外。下一步我國應不斷加強風電技術的基礎研究,實現我國風電自主化發展。同時,要加強風電建設管理,堅持以風電特許權方式建設大型風電場,按照“融入大電網,建設大基地”的要求,力爭用10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擁有比較完整核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核電站是與火力發電最為相似的發電方式,不同的是,它是以核反應堆來代替火電站的鍋爐。長期以來,我國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80%以上,給煤炭生產、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因此,下一步我國應不斷培育核能國產化能力,力爭盡快形成較大規模批量化建設中國品牌核電站的能力。
太陽能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能源,我國應把太陽能利用技術作為戰略能源技術,穩步發展,積極推進。對熱能消耗大、占地面積大的政府建筑、商業建筑要逐步推廣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啟動太陽能發電示范項目建設,開展城市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示范項目建設,促進太陽能硅材料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生物質能的利用開發,可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快農村實現城鎮化的進程。我國要開展生物能資源評價,組織制定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規劃。加速農村生物質能利用技術更新換代,發展高效的直接燃燒技術、發電技術、氣化和液化技術,發展集中養殖廠的沼氣發電,形成并完善生物質能產業服務體系。
快速發展還要謹防產能過剩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投入的加大,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也隨之出現。9月26日,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意見》列出的6類有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產業中,多晶硅、風電設備2項與新型能源有關的產業赫然位列其中。
根據《意見》的統計,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約8萬噸,產能已明顯過剩。多晶硅屬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小時/兆瓦。但是我國光伏發電市場發展緩慢,國內太陽能電池98%用于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國內緊缺的能源。
近年來風電產業快速發展,出現了風電設備投資一哄而上、重復引進和重復建設現象。目前,我國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已超過80家,還有許多企業準備進入風電裝備制造業,2010年我國風電裝備產能將超過2000萬千瓦,而每年風電裝機規模為1000萬千瓦左右,若不及時調控和引導,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現階段,我國應加大力度擴大國內光伏市場,支持用國內多晶硅原料生產的太陽能電池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同時,要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鼓勵多晶硅生產企業與下游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加強聯合與合作,延伸產業鏈。
我國還要抓住大力發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歷史機遇,把我國的風電裝備制造業培育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嚴格控制風電裝備產能盲目擴張,優化產業結構,維護市場秩序。要積極推進風電裝備產業大型化、國際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裝備制造業。
從今年的“保增長”到明年的“促轉變”,我國經濟的新轉變必然也會對能源行業提出新要求。在這樣的形勢下,新型能源勢必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支撐我國能源實現長足發展。
延伸閱讀
新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新能源作為新興產業,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并且對培育經濟新增長點也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然而,有一個現實問題是,新能源產業的藍海空間似乎正有泛紅的趨勢。比如目前我國風電、多晶硅等新能源產業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尷尬。今年8月份,國務院列出的六個產能過剩行業中,風電赫然位列其中。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風電設備生產商已近80家,年遞增速度呈現翻倍增長趨勢,而前四家產能均超過1200萬千瓦。去年底我國有1215萬千瓦的風電機組完成吊裝,但實際并入電網的風電裝機容量僅為894萬千瓦。
此外,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也出現了多晶硅產能擴張過快的問題,2009年我國多晶硅生產廠家超過30家,在建或正在上馬的生產線達幾十條,產能已經超過全世界總需求的兩倍以上。
很顯然,對于我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而言,著力改善能源結構,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實現新能源產業經濟的良性循環,勢在必行。因為這不僅牽動未來能源產業格局的神經,也牽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利益大勢。
無疑,200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的“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為進一步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結構調整力度提供了全新而強有力的注腳。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加強引導和調控,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嚴格新能源產業市場準入標準、強化環境監管、嚴格項目審批管理、實行問責制等都將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與此同時,加快新能源研發和創新支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對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促進關鍵技術突破并推動產業化,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引領未來新一輪能源浪潮到來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