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2-17 10:54 來源:電氣中國
2009年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如期公布10月中國宏觀經濟數據,盡管CPI和PPI仍呈下降趨勢,但降幅持續收窄;工業生產繼續加速,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1%,增速比上年同月加快7.6個百分點,中國經濟企穩回升趨勢愈加明顯。
中國宏觀經濟環境日益優化,在此階段電氣行業經濟運行又呈現何種走勢?本期《財經視點》欄目聚焦行業相關數據,解讀及了解數據背后電氣行業經濟運行近況。
隨著今年10月宏觀經濟數據的發布,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趨勢不斷鞏固,眾多產業反超低谷,并呈現加速發展、逆勢上揚的發展勢頭。而受國際金融危機與國內擴大內需冷熱雙重夾擊的電氣行業,盡管在產銷增速、出口交貨值及進出口貿易額方面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但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情況已大為好轉:從年初1~2月“-14.75%”的負增長,經1~5月“-7.40%”的收窄,過渡為1~8月“1.58%”的正增長。
“在計劃經濟時代,每逢經濟調整,機械工業的下降幅度都要大于工業平均水平。但今年前8個月,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比工業平均水平高出2個百分點,利潤更高出17個百分點。”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表示。
盡管電氣工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迅速回暖的形勢令人欣喜,但業界專家表示此時的“企穩回暖”同“復蘇”尚不可完全等同,電氣行業要徹底恢復至金融危機之前的發展水平仍需面臨較多不確定因素。
“暖空氣”來襲
自去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至今,我國及時、果斷采取一攬子措施應對實體經濟的持續衰退。隨著其中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到位,我國電氣行業在產銷增速、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等方面均取得積極變化。
從行業宏觀層面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電氣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9918.6億元,同比增長7.62%;實現銷售產值19269.9億元,同比增長6.81%。另外工業總產值的小幅持續上漲也帶動了行業利潤總額走出低谷,實現全面轉“正”。其中,以電線電纜行業及配電開關控制設備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實現同比增長6.5%、15.8%。
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發布的今年三季度中經裝備制造業景氣指數顯示,行業景氣指數為99.3(基數為100點),裝備制造業回暖趨勢已較為明顯。對于這股“暖空氣”來襲,相關分析人士認為,此前國家相繼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關于調整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等政策利好消息是行業得以平穩運行的重要原因。
在此因素的推動下,作為裝備制造業主體之一的電氣行業中的眾多分行業也均實現了危機下的逆勢突圍。相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電氣行業21種主要產品中有13種在經濟“寒冬”下仍實現同比增長態勢,其中光纜、11萬伏以上高壓開關、互感器、電焊機等6個分行業增幅超過20%。在此基礎上,各分行業累計增長幅度超過兩位數以上的新產品產值增長數據,也進一步助推了我國電氣行業的結構優化、升級。
此外,一方面,由金融危機引起的“綠色經濟”概念也使重視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電氣行業悄然興起。“近年來,國家逐步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制造業,已經成為機械工業新的發展趨勢。”在此前由商務部和工信部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除水電、太陽能設備外,風力發電設備2009年上半年產量同比增長135%。”
另一方面,電力需求大幅下降,尤其是火電設備企業深受訂單驟減、執行合同風險加大等因素的影響,生產減少的勢頭明顯。前三季度累計完成發電機組8339.42萬千瓦,同比下降了14.99%,汽輪發電機產量5975.11萬千瓦,同比下降21.23%,電站鍋爐產量24.50萬蒸噸,同比下降了14.23%,盡管該下降幅度已呈現逐步收窄態勢,業界普遍認為,鑒于能源結構優化及節能減排等國策的貫徹實施,火電設備市場或將正式進入結構性調整階段,向高效、節能、大容量產品體系延伸。
復蘇背后的“冷”與“熱”
“今年第四季度行業整體有望回升,預計全年產值和增加值增速將在12%以上,實現利潤增速將在10%以上。”蔡惟慈預計。在肯定電氣行業第四季度繼續回暖態勢的同時,專家也提示,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現在仍較為復雜、嚴峻,電氣行業距離“復蘇”還有一定差距。
而讓專家對行業未來增長持保留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電氣行業的進出口仍呈下滑趨勢。在宏觀經濟層面的影響下,盡管我國電氣產品進出口降幅已不斷收窄,但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電氣工業實現進出口總額654.83億美元,同比增長-18.72%,其中出口下降幅度尤為突出,同比下降21.27%。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在對17類產品進行重點監控過程中發現,截至今年9月,14類產品累計出口額均稱下降趨勢,其中降幅超過20%的產品有9類之多。
對此,專家認為,雖然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公布的經濟指標數據都趨于好轉,但外部經濟增長動力仍有待加強,加之在此期間,眾多國家都寄希望與擴大出口緩解國內貿易赤字問題,導致國際間貿易摩擦逐漸增加,造成我國進出口貿易外部市場環境愈加惡化。“短期內難以期待外需對于行業進出口增長有積極貢獻。”王瑞祥說。
同時,他進一步表示,除了面對來自宏觀經濟形勢及外部環境的影響,行業內部自身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應引起重視。“就機械產品而言,我國產品自給率已超過80%,但目前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不高、產業鏈不完善、產業結構失衡等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以及連續多年高速增長掩蓋的部分產品重復建設與分散布局等問題,嚴重影響行業的復蘇步伐。”
今年8月26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在《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指出,太陽能、風電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非常嚴重,而截至今年9月,我國風力發電設備同比增長459.13%的數據也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這一說法。然而除了新能源產業外,在其他電氣分行業中,產能嚴重過剩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以線纜行業為例,眾多企業投入巨資,以開發新產品或發展高端技術產品為名,新建廠房、從國外購置生產線和設備,動輒幾億、十幾億元,甚至20多億元,形成了新一輪重復投資熱潮。目前,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電纜城”、“產業基地”、“集群區”,以及被各地、各級政府列為 “支柱產業”的線纜項目也令人目不暇接,這使原本已經過度發展、產能嚴重過剩的線纜行業更是雪上加霜。
具體就高壓交聯電纜立式生產線(VCV)而言,2008年底前現已投產的有32條(其中只有一條是國產的),已購設備且擬在2009年及以后投產的28條,共計60條。這些生產線的建成,使本來就只有40%設備利用率的我國內VCV生產線進一步閑置,并造成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低價競銷甚至假冒偽劣等惡性競爭情況愈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