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2-11 17:07 來源:《裝備制造》
近來,產能過剩的問題成為輿論普遍關注的熱點。然而,要真正搞清楚這個問題,卻不能不多費一點心思,多動一番腦筋。
比如說吧,什么是產能過剩?至今還沒有一個約定俗成、大家一致公認的定義。產能過剩一般用產能利用率指標衡量,產能利用率在75%-85%為正常區間。美國把78%-83%的產能利用率作為經濟運行的正常區間,日本則把產能利用率較長時間低于78%的狀況認定為產能過剩。在我國,判斷產能過剩一般有這樣幾個特征:一是產品庫存持續急劇上升;二是產銷率大幅下降;三是產品價格大幅回落;四是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五是一批企業相繼倒閉破產;六是進出口嚴重受阻,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總的來看,我國出現的產能過剩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能過剩,而是嚴重的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現在經濟生活中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產能過剩的原因何在?恐怕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經常聽到有人說,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外需不足,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此話確實不假。但是,為什么外需不足就凸顯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呢?很多人都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從1978年-2008年,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中國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1.98%。中國工業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工業大國。截至2008年,中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種。然而,有一利就有一弊。如此龐大的生產能力大規模擴張,結果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要靠出口來平衡的。換句話說,國內的供求關系失衡,是造成產能過剩的一個根本原因。講一句老實話,即使沒有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遲早也是會出現的。
所以,有權威人士一言以蔽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是老問題,新現象。” 為什么是“老問題,新現象”呢?曾經聽業內有傳言說一個奇怪的現象: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和淘汰政策一起成長,越淘汰產能越大。很顯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是多年來歷史積累形成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在我國工業的39個大類行業中,產能過剩的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重點行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產能過剩的突出問題。就裝備制造業而言,還是在2008年上半年的時候,我國生產的機床就已經出現了“高端失守,低端混戰”的局面。一方面,經濟型數控機床和中高檔數控機床的走勢出現了明顯分化,普通機床庫存增加,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檔大型數控機床訂單飽滿,供不應求。高端產品和低端產品兩相比較,形成了對比強烈的反差。而現如今,除了機床行業外,造船行業的產能過剩矛盾也進一步加劇,大型鍛件也存在著產能過剩的隱憂。以風電設備為代表的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傾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工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發生和發展的,其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實施的產業梯度轉移,是造成我國工業的落后產能不斷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至于我國工業的落后產能,究竟占總產能的多大比例?迄今為止,盡管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權威數據,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在低端產品領域存在的龐大的過剩產能,大大超過了高端產品的先進產能。
有權威人士認為,產能過剩這一“老問題,新現象”的不斷重復出現,一定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或者說,存在一些內在的驅動力:一是供給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了需求增長的速度。二是和體制、機制有關。一方面,以經濟增長為主的領導干部評價考核體系,使地方各級政府注重追求GDP增長有了主觀動因;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飯的現行稅制,使地方各級政府追求GDP增長的沖動有了客觀要求。三是價格改革不到位,由于要素成本價格扭曲,資源價格被低估,環境成本沒有計足,以至于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的高耗能產業在產能擴張上具有相對的優勢。簡而言之,產能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原因都是深層次的,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現階段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不能一蹴而就, 不能畢其功于一役。
還比如說吧,產能過剩的后果很嚴重,究竟嚴重到什么程度?至少可以概括為“三個不利于”:
一是不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我國工業生產經營出現的困難,一方面是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外因影響,另一方面也有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內因,不少行業重復建設、盲目擴張,以至于在外需嚴重萎縮的情況下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矛盾的進一步加劇,勢必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變成一句空話。
二是不利于推動結構調整。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國務院出臺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推動結構調整方面提出了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等一系列對策措施,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而產能過剩矛盾的進一步加劇,勢必使我們錯失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市場形勢推動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
三是不利于加強環境保護和提高產品質量。總的來看,我國工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在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行業,落后產能的問題比較嚴重,而產能過剩矛盾的進一步加劇,勢必使國內的環境保護不堪重負;二是在我國的工業領域中,重投入輕產出、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的現象比較普遍,落后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淘汰緩慢,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而產能過剩矛盾的進一步加劇,勢必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工業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
歸根結底,產能過剩的危害性,集中到一點,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將我國的產業分工固化在低端的產業鏈上,這無疑是一個事關全局的大問題。所以,談到產能過剩的危害性,恐怕怎么說都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