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1-12 09:39 來源:國家電網報
編者語:風電設備產能過剩,是近期各大能源論壇繞不開的話題。如何引導風電設備行業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將產業結構調整得更加合理,成為解決行業產能過剩的關鍵。當前,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注意到,“服務”開始在風電行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或許成為風電產業結構調整的出路之一。
風電設備展覽會成為風電服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大洗牌箭在弦上
眾多跡象表明,風電設備行業洗牌為時不遠。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曾提到,風電并不過剩,但是風電設備已經過剩。
資料顯示,我國具有風電整機生產能力的企業有80家。如果以每個企業50萬千瓦的制造能力計算,一年的產能就是4000萬千瓦。但是,即便是未來幾年,我國每年增長的市場容量最多3000萬千瓦。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及國際發展總監周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一二年,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具備競爭力,且機組容量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會逐漸退出市場。”而作為風電設備產業第一梯隊的金風,似乎對抑制產能過剩更加樂觀其成。“這能夠保障好的市場競爭秩序,讓其理性發展。”周彤說。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與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在一次裝備制造論壇上也表示:“我們最近對80家風電制造廠進行調查發現,這80個廠中,有20個廠從來沒有生產過風機,就找一塊地方,宣布進軍風電;有30家左右生產量沒有超過10臺;產量超過100臺的廠家不超過10家,超過1000臺的只有三家。這種現象,可以說是風電建設無序。”
“今年是‘春秋時期’,明年是‘戰國時期’,后年就該‘秦朝一統’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風趣地預測風電設備產業的發展。
產業的新增長點正在顯現
當一個產業發展到供大于求的時候,距它的衍生產業的興起就為時不遠了。風電產業也不例外。
中國不同于歐洲,大型風電產業發展較晚,整個風電設備市場的爆發是在2008年,機組運行時間并不長。“而一個機組運行得如何,至少需要兩年的運行數據才能正確判斷。問題多在24個月以后才會出現,36個月后會很明顯。”周彤說。
機組的質量問題和可靠性問題,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陸續暴露出來。而由此產生的維修、運行維護等相關行業將大有可為。
金風科技首席財務官余丹柯曾表示,在風電領域,服務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盈利支撐點。
“當機組被大批量安裝以后,服務就會成為下一個利潤增長點。”周彤就此判斷,在兩三年后,服務肯定會在風電產業占很大比重。對此,金風科技早已做好了戰略布局。“我們有專門的服務公司,擁有400多名專業人員,他們已經積累了為幾千臺機組運行維護的經驗,包括遠程風電機組的檢測。這些都有利于金風在全球范圍內整個價值鏈產值的實現。”
而作為金風在國內最有力的競爭者,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5年就已經做好了布局,董事長韓俊良對記者說:“華銳擁有超過1000人的專業服務管理團隊,面向國內外機型,解決客戶的問題。”他說:“服務是未來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和產業經濟增長點。”
由此來看,未來,風電服務業的發展將成為一種趨勢。
配套政策還需完善
對于服務將成為風電產業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說法,專家們在肯定的同時也表現出了憂慮。
“中國的風力資源很豐富,需求量也很大,但是風電服務行業還沒有跟上。”面對產能過剩下的風電設備產業,中國能源研究會新能源專委副主任胡成春說,“風電產業一定要形成體系。雖然風電產能上去了,但是產業要想持續發展,還需要配套政策,要形成系統工程,風電產業要發展不能只瞻前,還要顧后。”
對此,胡成春還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20世紀70年代,充電式的小型風機在我國西部地區開始應用。但是,應用時間長了,問題也就出現了。因為電池不普及,小型風機的電池沒電后無法更換。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電池普及后,小型風機才被大量應用。“只有配套服務問題解決了,產品才能得到推廣。如果風電設備零部件壞了,維修跟不上也不能持久運轉。”胡成春由衷地說。
每個行業都有“游戲規則”,風電產業也不例外。“風電產業的宏觀法規已經有了,但細化的條文還沒有出臺,這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就會遇到問題,所以,要正確引導產業發展,政府部門還需要完善相關的法規。”胡成春表示。
目前,我國風電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問題可能還會一個接一個暴露出來,但是有問題,就會有解決的方法。假以時日,待問題得以一一解決,我國的風電產業必會呈現一番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