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1-10 11:24 來源:中國環境報
國家能源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日前在江蘇省鹽城揭牌,這是鹽城市第一個國家級公共技術平臺項目。研發中心項目總投資5.12億元,是中央財政資助的13個國家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之一。
面臨全球能源短缺,風能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能源產業。目前,中國風力發電產業發展迅速,裝機總容量已居全球第五位,去年增速僅次于美國、西班牙,預計2020年總裝機容量將由目前的589萬千瓦增加到2000~3000萬千瓦,發展潛力巨大。盡管國內風電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風電產業要想做大、做強獲得進一步發展,亟待突破產業集中度低、核心技術尚未掌握、投資有過熱傾向這三大瓶頸。
近年來,國內風電產業集中度低的現象日趨明顯。由于風電產業處于暴發性增長階段,利潤空間大,導致各地投資風電產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不僅現有的風電企業迅速擴大產能,產業外的投資者也紛紛提出要進入風電產業。從全國情況來看,整個風電產業出現了非理性繁榮的現象,涉足風電產業的企業越來越多,出現了“行業大、企業小”的現象。尤其是風電設備制造業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企業基本上是各自為戰,獨自進行風電設備研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缺少合理的分工協作。如江蘇省目前有風電整機生產企業兩家,主要零部件生產企業6家,但卻沒有形成整體優勢,產業資源沒有得到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技術研發和制造能力尚不能滿足風電發展的需要。風電制造業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小中大結合,一味求大不科學。風電產業不僅要面向沿海,做兆瓦級的,也要面向陸上風帶,10KW、20KW的風機也要上。尤其是600~750KW的中型風能發電機市場,不僅市場需求量大,技術也最成熟。如南京某廠去年在巴基斯坦順利拿下了30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超過全江蘇省風力發電的規模,成為全國首個跨出國門建設風力發電場廠企業。
核心技術尚未掌握,也是困擾風能發電新能源產業的難題。據了解,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國內風電企業大多處在相對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環節,很多屬于“來料加工”型。風電制造企業的生產技術大多通過購買國外技術或生產許可證進行生產,受人才、技術、工藝和材料等多種因素制約,尤其是在電機制造、系統控制等核心技術方面,企業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還有一個令人關注的現象就是,風電產業投資有過熱傾向。盡管目前由于風電是新能源產業,各地都將其納入電力發展規劃,但關鍵是要統一規劃,有序推進。
專家指出,風能發電新能源產業雖然前景美好,但要在世界產業鏈上占據“有利地形”,實現規劃中的藍圖,必須突破這三大瓶頸,推進自主創新,打造更為完整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