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1-09 14:35 來源: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低碳經濟在全球的發展
低碳經濟是指社會經濟體系的構建和發展能夠實現低碳排放。低碳排放可以有不同的定義,一是實現人類社會的共同愿景,即全球實現低升溫目標下的排放水平。目前較多討論的是450ppm、550ppm濃度目標下的排放水平。在這種全球排放水平下本國或本區域的低碳排放。二是在本國或者本區域在本身自然資源條件下,采取盡可能大的努力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實現較低溫室氣體排放途徑。目前我們更多的采用第一種方式來進行判別,但各個地區根據具體情況實現低碳排放的時間區間可以不同。
目前世界上提出的低碳的概念基本上是指在某一個時間達到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如日本和英國的研究機構提出的低碳社會,就是指在2050年實現60%到80%的溫室氣體減排。日本政府已經于2008年7月份公布了到2050年的減排目標,采用了該研究的結果。一些城市如倫敦、巴黎、芝加哥等也提出了低碳概念,同樣也是設置未來年份的減排目標。
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講,低碳經濟或者低碳發展應該是在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盡自己可能實現低碳排放。從長期來講,發展中國家的低碳目標支持全球最終實現將氣候變化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如2100年到2150年升溫控制在2℃左右。
我們也參與了上面提到的日本和英國的合作研究,并進行了相應的針對中國低碳社會的研究。這里的研究目標是在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實現低碳社會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享技術和對策,看中國有可能實現的低碳未來。有可能這些技術或者政策會滯后進入發展中國家,但或早或晚可以進入發展中國家。
目前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發達國家率先進行低碳發展的探索,給發展中國家做出示范。國際上的一些經驗可以為中國的低碳經濟內涵提供一定的參考。國際上一些地區和國家已經有較好的經驗,如丹麥、德國、英國等。但大規模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到目前還沒有。
實現低碳經濟的途徑
根據研究,實現低碳經濟的途徑包括調整經濟到一個低能耗高效的產業結構;全面實現用能技術的先進化,通過多種政策措施大范圍普及先進高效技術;全面合理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使可再生能源和核電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據重要位置;全民參與,改變生活方式,尋求低碳排放的消費行為;發展低碳農業,增強森林覆蓋和管理。
對中國來講,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控制高耗能工業發展,減少和控制高耗能產品出口;爭取在2025年左右使中國工業的能源技術效率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大力發展使用可再生能源技術,如風力發電、水電要進一步大規模普及,光熱發電、光伏發電技術要進行接近商業利用的示范;全面大力發展核電,特別是著重第三代、第四代先進核電技術;進行大范圍的公眾意識提高,使低碳生活方式成為普遍行為。
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的方方面面與現在中國正在進行的節能減排努力是很一致的。因此低碳經濟并非一個新的、額外的努力,而是要對現在的國家能源、環境對策進行擴展。
我們正在沒有選擇的走向“低碳經濟”
在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全人類威脅的今天,我們正在沒有選擇的走向“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很有可能是未來國際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有可能會帶來貿易條件、國際市場、國際技術競爭格局的變化。歐盟已經明確把低碳經濟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去年年底在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也指出,我們應當逐漸過渡到低碳經濟模式,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根據《京都議定書》達成的基本共識,所有國家都有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溫室氣體的義務和責任,而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更有義務和責任。很多發達國家也表示愿意在完成自己減排目標的基礎上,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所以說,對中國來說,目前推行低碳經濟勢在必行,同時也面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機遇。
但發展低碳經濟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中國一直以來就是以煤為主要能源的“高碳”國家,如果一旦發展低碳經濟,我們在資源上的優勢就變成了劣勢。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目前我國的技術還達不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而且中國的經濟目前正處于爬坡階段,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停下來,因此造成的高排放問題將很難解決。
根據能源所IPAC模型組的研究結論,中國有可能在未來明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速度,進而有可能在2030年實現CO2排放的峰值,2050年達到大幅度減排,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社會,促進全球實現氣候變化減緩目標。
低碳經濟未來是可能實現多種社會發展目標的未來,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社會千年發展目標、中國國家經濟發展三步走總體目標、中國構建科技創新強國目標都有一致性。同時實現低碳經濟的額外投入不大。
近期可以采取繼續推行節能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發展政策,例如中國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減排目標。經過全面努力,中國的節能技術發展目標可以是在2020年和2030年達到全球最高的能源效率。根據現在的能源政策,中國目前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目前中國經過20年的發展,很多新建基礎設施可以大量采用先進技術,例如在發電方面,國家發改委已經頒布條例要求新建火電站必須采用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
二氧化碳的減排可以為我們帶來一定的效益,根據一些研究機構的研究,他們擁有比較關鍵的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在全球來進行分享。通過這些技術的運用我們可以實現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或者歐盟,還包括非洲和南美。目前中國有很多減排技術需要從美國和歐盟進口,目前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因為很多技術目前已經具有成本效益,所以在2030年或者在2020年之前中國需要大規模的推廣這些技術。
中國需要推行一攬子政策,相信中國的能源政策和節能政策在今后會和氣候變化減排政策整合起來。中國有自己的節能政策,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也就是中國的減排政策,中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06年中國確立了可再生能源未來規劃目標,今后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可能會翻番。還有就是混合動力汽車,氫燃料和純電力汽車今后很快會投入到中國市場,而且價格并不昂貴。這會比當前中國市場上銷售的豐田混和動力汽車便宜很多,目前混和動力汽車過高的價格會讓中國人承擔不起。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在于成本優勢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在于成本優勢。和日本、美國、歐盟相比,中國可以以較低的成本來發展低碳經濟。從燃料角度來說,在中國采用超臨界機組的成本可能會比普通的火力發電更低一些,雖然超臨界初步投資非常高,但是因為中國存在投資過熱,所以發展低碳技術的資金問題不是很大。
根據對未來的預測,在2030年之前,即使是按照最低的能源發展情景,中國仍然會排放一定數量的溫室氣體。這個問題十分值得關注,因為這對各個行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技術組合對減排效果的影響是十分大的。中國可以用來發展超臨界技術的時間不多,因為需要盡快進入下一代先進發電技術,即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以為普及碳儲存和捕獲技術(CCS)打下基礎。中國電站設備制造企業對IGCC的技術非常重視,已經開始投入大量自有資金用于這項技術的開發,這是多方共同合作的結果。
一些先進省市,如北京、廣東、上海等,是可以實現在2020年之后率先全國進行減排。這些省份的經濟結構已經或者正在進行調整,主動或者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