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1-05 16:03 來源: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電工產品分會秘書長
10月底公布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國內經濟回暖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在經濟止跌企穩的時候,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公布了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包括電池、設備及組件等)的表現。從這份首度發布的報告可以看出:
1
國內光伏產業發展迅速
從2001年的3000千瓦,到2008年的200萬千瓦,7年時間,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增長600多倍,一躍成為世界第一。而10年來,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為41.3%,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兩者對比,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速。
太陽能光伏產業是當前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產業之一。我國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必然會促進更多資金、更多企業投身其中,帶動光伏技術的進步。以光伏產品的原材料多晶硅為例,目前,國內多晶硅投資主體已從單一主體發展成四大類:第一類是以峨嵋半導體廠和洛陽中硅公司為代表的老牌多晶硅企業,第二類是原來的金屬硅生產廠家,第三類是下游光伏產品生產企業,而第四類則是意圖通過涉足多晶硅行業獲得土地、電價或股票收益的投資商。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基地,但是仍存在企業總體規模偏小、低價無序競爭、自主創新能力低、誠實守信觀念不強等問題。目前全國有16個省在建或準備動工建設多達33個多晶硅項目,如果這些項目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釋放產能,我國的多晶硅產量將達到14萬噸,而2010年全球對多晶硅的需求也不過8萬噸左右。
我國太陽能光伏生產與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國內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容量不及生產容量的2%,市場狹小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光伏產業的技術發展。
那么,導致產業規模擴展快、而國內市場拓展慢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三頭在外”,缺乏自主權。據介紹,光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來自國外,關鍵技術設備、市場需求、原料“三頭在外”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依靠進口,90%以上的原料要依靠進口,80%的銷售靠出口。
二是環保問題未能解決,光伏產業鏈主要涉及多晶硅原料、太陽能電池、集成組件、發電工程。受關鍵技術和工藝技術的限制,重點行業多晶硅生產過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
三是光伏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呈現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格局,因此做強中游、做大上游,尤其是硅材料,將是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要想使國內光伏市場取得大發展,從企業層面看,應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高太陽能光伏產品轉化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從國家層面看,應進一步配套相關政策,大力扶持處于發展初期的光電產業,鼓勵開拓國內市場,使光伏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政府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政策補貼力度以及實施范圍已經進一步完善。2009年3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下發了《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通過財政補助支持開展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帶動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
2
出口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猛,出口也成為消納龐大產能的主要渠道。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近年快速增長。在我國出口貿易因金融危機受挫的情況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卻逆勢增加。2008年,太陽能產品全年出口達63.64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38%;2009年1~8月份,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即達87.21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增長123.37%。
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據,國內太陽能產品出口表現出以下幾項特征:
光伏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市場,國內市場份額很小,太陽能光伏產品成為我國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出口量快速增長,最近5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40%以上。其中,出口歐洲為28.29億美元,同比增長290%;出口大洋洲為1.11億美元,同比增長252%。在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光伏產業的增長前景將更為廣闊。
研發和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全球太陽能技術的專利量近些年總體保持穩定,但來自中國的專利量卻增勢強勁。2000年以來,太陽能專利的大部分權利人來自日本,占45%;美國以21%排名第二;德國、中國緊隨其后,分別為10%和8%。截至2008年,我國太陽能發明專利排名前列的專利權人主要是學術機構,這可能是因為政府將太陽能發電技術方面的研發資金主要投向了學術機構。
出口市場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主要得益于國際市場,98%的產成品依賴出口。但是,這幾年,由于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國政府的扶持,上述國家的光伏產業迅速發展,光伏發電成本迅速下降。各國很可能通過提高準入門檻來限制國外產品。
金融危機導致多晶硅價格下跌,再加上企業缺乏關鍵技術,致使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海外訂單銳減。過去,在歐美國家,光伏發電與傳統發電方式之間的差價往往由政府補貼。但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國家削減或取消了對光電的價格補貼,從而導致光電市場急速萎縮。目前,我國光伏發電裝機還不足電池產量的1%,一旦國際市場有變,大量的光伏電池將滯銷,風險極大。
加工貿易為主,尚未建立自主研發體系。從2009年1~6月的出口統計看出,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占58%,一般貿易出口占34%。出口價格下降很快,低價競銷現象明顯。目前,光伏生產技術更新換代較快,光伏產品技術朝著全產業鏈優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而我國仍是各產業鏈單兵作戰。因此,亟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啟動國內光電市場意義重大
我國76%的國土光照充沛,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我國地表每年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于2.4萬億噸標準煤的能量,相當于2008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842倍。與水電、風電、核電等相比,太陽能發電沒有任何排放和噪聲,應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除大規模并網發電和離網應用外,太陽能還可以通過抽水、超導、蓄電池、制氫等多種方式儲存,太陽能幾乎可以滿足中國未來穩定的能源需求。
有著這樣優越的發展條件,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是必然之路。很顯然,面對當前太陽能光伏產品供應與需求的巨大矛盾,我們應作的不是限制發展,而是大力開拓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
歷史經驗表明,每次經濟蕭條后的復蘇,都會出現一些新技術、新產業和新觀念,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繼續發展。在本世紀,光伏技術基于其先進性、資源無限性和綠色環保性等特征,無疑是下輪產業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之一。美國奧巴馬政府在700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把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擺脫經濟衰退、創造就業機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國家戰略。我國也迅速制定了上網電價補貼細則,啟動“上網電價法”。只有在市場形成的初期打破一般規律,積極對上網電價進行補貼,對國內太陽能企業給予實質性的激勵,才能迅速培育市場,形成有自我完善機制的國內太陽能市場。這不論從我國光伏產業的長遠戰略考慮,還是從順利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短期策略考慮,都是科學、可行的。因此,法規的出臺在當前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啟動國內市場意義重大。我國必須實現從光伏制造大國向應用大國的戰略轉變。但這對目前的中國來說并非易事。慶幸的是我國出臺的提振新能源產業的一系列政策,都能讓光伏產業從中受益。其中,最為直接的是“太陽能屋頂計劃”的實施。太陽能光電建筑作為整個光伏產業終端環節,一旦大規模啟動,也將直接影響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硅生產企業。
產業規劃、企業管理、研發技術急需強化。首先,應該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基礎上,制訂有關光伏產業的發展目標;其次,應該組建更高級別的政府專門管理機構加強規劃和管理;最后,應該在“973”和“863”等科研項目計劃中給予光伏產業更多的資金投入,迅速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國家光伏研發體系。此外,還應提高太陽能光伏發電在發電總量中的指標比重,通過補貼政策支持、鼓勵太陽能并網發電,鼓勵創新。
我們知道,要想短時間內在國內市場啟動太陽能光伏產品的需求是不太可能的;但我們同樣知道,只有現在向正確的方向邁步——哪怕很小的一步,才能逐漸接近最后的勝利。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