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1-02 17:05 來源:新浪財經
讓中國裝備裝備中國
——中國機械工業60年變遷與展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機械工業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總量占國內整個裝備制造業的2/3以上。2008年,機械工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7.88萬家,資產總額6.68萬億元,從業人員1466萬人,(實現利潤4605億元,稅金2491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約2.3萬億元,工業總產值9.07萬億元;)其主要經濟指標約占全部工業的18%左右(總產值占18.28%,銷售額占17.99%,利潤占19.14%,資產占16.54%,人員占18.1%),對同期全國工業相關指標發展的貢獻率,均居全國工業各行業首位,是拉動工業和GDP增長的重要行業之一。
一、中國機械工業60年成就舉世矚目
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中國機械工業經歷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與改革開放30年的跨越發展,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完整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
舊中國的機械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百余年時間里,只能在沿海沿江制造少量簡易產品。經過60年的努力,中國機械工業從小到大,從修配到制造,從制造一般產品到高、精、尖產品,從制造單機到制造大型先進成套設備,現已逐步建成為一個門類齊全、具有較大規模、相當實力和技術水平與成套水平不斷提高的工業體系。建國以來的60年,中國機械工業平均年增長17.86%,改革開放的30年年均增長19.6%,均高于同期全國工業增長速度。2008年,共完成總產值9.07萬億元,為1949年的1.6萬倍,為1978年的80多倍。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一五”初期為5%,2008年達到18.28%,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一直居重要地位。
——國際地位持續提升,重要產品位次穩步提升
中國機械工業在世界機械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按產品銷售額比較,建國之初微不足道,到1985年達3%,1990年上升至4%左右,到2008年已迅速提高到15%。在國際機械工業中的位次,由建國初期的20位以后,文革前的第9位,提升至目前的前幾位。
許多重要產品如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大中型拖拉機、內燃機、混凝土機械、鏟土運輸機械、摩托車等,已從解放初期的少量生產和不能生產,躍居為世界第一位。1956年中國才能生產第一輛汽車,1978年生產14.9萬輛,居世界第18位,2008年年產已達935萬輛,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對世界汽車新增產量的貢獻率達32.79%,居各國之首。發電設備在“一五”時期生產出第一臺6000千瓦火電機組、1萬千瓦水電機組,2008年總產量已達133319萬千瓦,占全球總產量的50%左右,自2004年以來產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產品水平穩步提高,創新能力日益增強
解放初期,中國農業、冶金、礦山等機械基本為空白,60年來,農業機械從維修舊式農機具起步,通過技術引進、自主開發和技術改造,現已研制出一大批高水平農機具,幾年前還依靠進口的120-180馬力輪式拖拉機已批量生產并遠銷國外;冶金機械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研制“九大設備”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現設計、制造技術已漸成熟,結束了中國現代化鋼鐵企業全流程所需技術裝備主要依靠進口的歷史;礦山機械從只能生產少量小型設備,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世界上少數能成套生產大型露天礦山設備的國家之一;電力裝備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產品水平、國產化率不斷提高,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基本可滿足國內需要并已大量出口。其中在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新提高,實現了三峽右岸機組的國產化;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參數的火電機組已實現批量生產;輸變電設備,建國前只能生產10千伏以下設備,如今中國首個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工程已投入運行,國產化率達到90%,創造了世界電力史上的奇跡。
近年來,一大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陸續建成,近千項的新產品問世,170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行業科學技術獎,20多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目前,機械主導產品的技術來源國內占比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24.5%上升到現在的60%。綜合來看,國產機械裝備的國內市場滿足率已達80%左右,“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方式正在轉變
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中國機械工業成功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形成了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機制。與之相適應,多種所有制經濟充分發展,國企改革步伐加快,活力大為增強,民營和三資企業發展迅猛,目前已占機械行業過半江山;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僅上電、東電、哈電三大集團生產的發電設備已占全國總產量的75%;一汽、東風、上汽等五個企業已占轎車總產量的70%;沈陽、大連兩大機床集團生產的數控機床已占全國總產量的25%。汽車產業改變了“缺重少輕、轎車近乎無”的局面,形成了有6大類、120多個品種、基本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用戶需要的結構。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機械工業東、中、西部的地區結構也在向更合理的方向調整。
同時,重視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正在行業興起。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裝備發展迅速,除水電、太陽能設備外,風力發電設備2009年上半年產量同比提高135%;先進高效的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已占火電機組總產量的70%左右。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已經廣泛開展,并已經開始出口。近年來,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已經成為機械工業新的發展趨勢,一些企業已在這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績。
——產業形象逐步提升,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國機械工業對全球機械產品出口貿易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據海關統計,中國機械產品出口總額,1978年為2.61億美元,在世界上占比微乎其微,1984年僅居世界第30位。2008年達到2425億美元,是1978年的900倍,從凈進口國變成為凈出口國,出口額居世界第三,出口產品也由金屬制品及中低檔產品為主開始向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機電儀與成套設備升級;出口國家、地區多達216個;據聯合國貿易統計,中國對世界機械產品出口貿易增長貢獻率,從1988年的4.57%提高到2007年的16.15%。
同時,積極利用外資與擴大對外開放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從1981年批準第一家機械外資企業,到2004年就已達21317家,其資產總額、產值、利潤指標,在機械行業均超過了30%,近年來三資企業在中國機械產品出口額中的比重都在50%以上。在此基礎上,中國機械工業嘗試著走出國門,通過海外并購,擁有了一批國際知名品牌的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優秀人才,大大提高了發展的起點。一批企業已開始從單一的產品輸出轉向資本和技術輸出,在境外投資建廠。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在國外開辦研發機構,取得了初步成功,這表明中國機械工業已經在全球經濟的大舞臺上嶄露頭角,并將一如既往地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各位代表,中國機械工業60年變遷,向世人印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機械工業60年輝煌,告訴了人們一個不破的真理:“發展才是硬道理”。
二、中國機械工業振興任重道遠
經濟全球化與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為中國機械工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黨中央、國務院已將“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肩負神圣歷史使命的機械行業千萬職工,正舉全力為實現中國機械工業振興目標而奮力拼搏。我們深知,目前中國機械工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邁向振興的道路并不平坦,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機械工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
——著力解決機械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
目前,中國已進入世界機械制造大國行列,但還不是世界制造業強國。中國機械工業的產品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以及大型成套設計能力和基礎關鍵零配件的制造能力;國內市場需要的相當一部分高端機械產品仍依靠進口;至今尚無中國機械企業入圍世界500強。總體看,中國機械工業仍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大而不強的矛盾依然突出,尚不具備與制造業強國競爭的實力,中國機械工業要實現由大變強的根本性轉變,尚需付出艱苦的努力。
——著力解決產業深層次的矛盾
2008年,中國機械工業產品自給率已超過80%,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不高、產業鏈不完善、產業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嚴重等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以及連續多年高速增長掩蓋的部分產品重復建設與分散布局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國機械工業的發展。面對現實,中國機械工業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迎頭趕上。
——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目前,中國機械工業單位產品綜合能耗與工業發達國家比較尚有差距,特別是熱加工工藝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明顯高于工業發達國家;中國機械工業的增加值率一直處在26%上下,比發達國家低10多個百分點。同時,受管理水平、信息化技術的影響,機械工業流動資產周轉次數一年僅為2次,而庫存率在20%左右。另外,產品附加值低、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等種種因素,使得機械工業銷售利潤率近幾年一直在5%上下徘徊。因此,著力改變低效率、低效益運行狀態,真正實現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等內涵式發展方式,是中國機械工業長期的重要任務。
——著力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
適應當今世界信息化發展的新趨勢,當前中國機械工業要抓住有利時機,把握工業化與信息化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高各類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網絡化水平,并把信息技術融入到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管理、人力資源開發各環節,著力推動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大力開發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技術、新興產業,堅持走綠色制造、發展循環經濟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以發展節能降耗型產品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重要舉措,不斷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使中國機械工業的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著力推進經濟運行的持續穩定發展
2009年以來,中國機械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速逐月平穩回升趨勢明顯,并較全國工業平均增速高出2個百分點。但內外部經濟環境嚴峻復雜,舊的矛盾尚未解決,新的矛盾又開始積累,不確定的因素增多,特別是進出口貿易大幅下滑的局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對于出口交貨值占工業總產值20%左右的中國機械工業,短期內難以期待外需對增長有積極貢獻。因此,要保持中國機械工業平穩較快發展難度加大,實現全年產值增長12%以上的預期目標,需要全行業繼續共同努力。
三、中國機械工業振興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今年以來,國務院陸續下發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兩個規劃”),提出了中國機械工業近三年調整和振興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了中國機械工業未來發展的基本走向。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的戰略決策和工作部署,也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廣大機械行業職工為之奮斗的愿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作為機械工業綜合性行業組織,始終秉承著“以振興為己任,以服務為宗旨”的辦會方針,始終致力于引領行業、實現振興的宏偉大業。為推進“兩個規劃”的貫徹落實,我會組織制定了機械工業推進貫徹落實“兩個規劃”的意見,組織召開了全國機械行業協會工作會議,將貫徹落實“兩個規劃”、推進振興目標實現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振興工作目標鼓舞人心
1、著力促進產業平穩較快增長。2009年機械工業總產值增長12%左右,三年平均增長率較全國工業平均水平高出2個百分點,其中2009年汽車產銷量超過1000萬輛,三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0%。
2、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國產機械裝備國內市場自給率穩定在80%以上,機械產品出口止跌回升,逐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優化汽車市場產品結構,擴大自主品牌汽車國內外市場占比,新能源汽車產銷形成規模。
3、全面提高重大裝備和汽車自主開發水平。積極協助有關部門組織實施重大裝備國產化工作,全面提高重大裝備技術自主化水平;推動汽車產品自主研發,進一步提高乘用車和商用車的性能指標和技術參數,加快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4、大力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推動機械、汽車產業基礎件上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大幅提高精密測試儀器、自動化控制裝置及系統的智能化、可靠性,特種原材料實現重點突破,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新能源汽車專用零部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5、積極促進組織結構優化升級。從提高產業集中度出發,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和組織結構優化升級,做大做強行業排頭兵企業和重點骨干企業,培育形成一批參與國際分工的“專、精、特”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
6、加快推動增長方式轉變。行業企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裝備和工藝,用先進管理理念改進落后的生產組織方式,以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大型企業集團現代服務業收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0%以上。
——振興措施切實可行
中國機械工業將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戰略舉措,按照“兩個規劃”的要求,遵循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重大技術裝備和高檔數控機床為標志性突破口,以關鍵基礎件和基礎工藝創新為基礎,以自主創新和產業集聚為加速器,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根本的工作思路,加快振興發展,實現振興目標,做大做強中國機械工業。
1、更加積極地推動機械工業平穩較快發展
現中國機械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比重接近8%;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7.1%。因此,保持機械工業平穩較快發展,就是保全局,這是當前機械工業的首要任務。
保增長關鍵是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正確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要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的原則,緊緊圍繞中央擴大內需的戰略舉措,聚焦國家4萬億元的項目需求,加快機械行業轉型升級,為推進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提供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同時,注意發揮汽車、電工等權重大的重點行業對機械工業增長的帶動作用,團結、引領職工堅定信心、共克時艱,勇挑重膽、迎難而上,確保機械工業實現今年的預期目標,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2、更加有力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機械工業將以貫徹落實“兩個規劃”為契機,堅決抑制低水平產能擴張和重復建設,積極培育一些大而強的大型骨干企業集團,發展一批高起點、大規模、專業化的配套企業;積極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產品更新換代,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行業骨干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有條件的企業延伸產業鏈,為其他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等,以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形成新的特色和新的優勢,在新一輪競爭中爭取主動權。
3、更加自覺地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中國機械工業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方向,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充分發揮機械工業工程技術自主創新體系作用,大力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重點抓好重大技術裝備、高檔數控機床等標志性產品的自主創新,夯實關鍵基礎件和基礎工藝的創新基礎,著力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開創中國機械工業產業自主發展的新局面。
4、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機械工業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方向,進一步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落后的技術、裝備和工藝,鼓勵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將毫不放松地抓好節能減排,采取先進的加工技術和工藝手段,提高制造水平、保證產品質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減少污染和廢棄物排放,并鼓勵廢舊物資再利用。將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和再制造工程,構建節本增效、保護環境的生產制造模式。將加快推進品牌建設,形成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把中國機械工業打造成為具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廣闊市場前景和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裝備產業。
5、更加主動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國際經驗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是一次世界經濟的大洗牌,都是新興國家崛起的歷史契機。中國機械工業將把握機遇、爭取主動,始終不渝地深化改革,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將堅持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發展戰略,本著以我為主、互利共贏,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積極地引進優勢資源、引進科技人才、引進戰略合作者,不斷提高引進工作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同時,將圍繞做強主業、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等,大力擴大國際間的合作,真正做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運用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為中國機械工業的振興,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國機械工業振興的宏圖已經展開,振興的目標振奮人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將不辱使命,團結引領行業職工為實現振興目標而努力奮斗。產業競爭力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永恒的主題,是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倍受關注的熱點,我相信,只要我們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規律,勇于開拓創新,繼續發揚中國工人階級扎實苦干、團結奮進的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振興目標,真正做到讓中國裝備裝備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