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5-12 16:27 來源:《中國機電工業》
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汽車業在“十一五”末到“十三五”初將投入1.5萬億元人民幣的巨資進行技術改造,其中70%的資金用于購買設備。也就是說在“十二五”期間,中國汽車工業將為設備制造企業提供1萬億元的巨大市場。這個數字令人不得不側目而視……
在這個建立于車輪之上的新世紀里,沒有人會質疑汽車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的時候,世界各國的第一反應便是搶救垂危的汽車行業,美國如此,日本、德國亦如此。這不僅僅是因為汽車工業擁有巨大的產量和銷量,更是因為汽車行業關聯度極高的產業性質,在汽車行業里失業一個人放大到社會中就會失業十個人的事實早已獲得全球汽車專家的公認。
如今風水輪轉,作為全球汽車生產和消費的核心已經由歐美、日韓轉移到中國。在去年中國汽車工業的產銷量超過美國之后,中國就已經成為身處汽車產業鏈條之上的企業們共同關注的焦點,因為目前的中國汽車工業有著太多的生意機會。這種生意機會不僅僅包含制造和銷售汽車,也包含了為汽車的整車企業提供配件與服務,更包含了為汽車制造企業生產相關設備。
就中國的汽車制造企業而言,他們可以志得意滿,因為巨大的市場需求使他們年初制定的銷售目標往往不出意外地順利實現,有時候在年底盤點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覺得銷售目標制定的有點低。然而對于中國那些為汽車工業提供設備的制造企業而言,類似于整車企業那樣聚攬財富的美景似乎還沒有出現。
有統計數據表明,目前的中國汽車工業對國外設備的依存度高達70%,在零部件制造等領域對于外資設備的依存度竟然高達90%。這是一個讓人有點觸目驚心的數字,用市場語言將其翻譯出來:假如中國汽車工業對與外資設備的依存現狀在“十二五”期間得不到明顯改善的話,1萬億的市場中可能就將有7000億被拱手讓與他人。
我們無從區分這1萬億的市場將會對設備制造的哪個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效應。因為汽車工業所使用的設備種類繁多且型號不一。在汽車業內通用的總裝、焊接、噴涂、零部件、發動機五大生產線集中了種類不同的設備。但是汽車工業即將到來的1萬億大市場卻對中國裝備提出了新形勢下的共同考驗,因為汽車行業大規模生產的特性最能夠檢驗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而這一點似乎正是中國裝備需要著力突破的瓶頸。
以中國的機床工業為例: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機床生產和消費國,而高端機床在中國機床整體產品結構中的比例也不斷提升,但是在穩定和可靠性之上,中國機床依然處于成長階段。多數汽車廠家不使用中國機床的原因是中國機床不能保持精度的穩定性和加工質量的穩定性。這一點同時反映在應用于汽車行業的其他設備之上。在對自動化要求較高的汽車噴涂和焊接生產線上國產設備的占有率也比較低,一汽的相關負責人曾經這樣介紹:“涂裝設備及焊接設備的穩定性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工藝參數的穩定性、生產質量的一致性和一次合格率。而這些往往直接影響汽車加工的質量,生產企業自然馬虎不得。”
但是可靠性不佳或許不是中國裝備在汽車行業應用現狀不好的唯一原因。有業內專家認為:中國老牌汽車企業因為走合資之路,所以在生產線和工藝設計上幾乎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順利生產,外資車企使用哪種設備,國內企業就使用哪種設備??梢赃@樣理解:在汽車企業眼里,用“中國制造”替換原有設備,也許就像一次器官移植的過程,而副作用是可能產生“排異反應”,汽車大規模生產的特點可能使汽車企業不敢承受這種風險。
盡管在汽車設備市場上,中國設備企業存在先天的不利因素。但是這似乎并沒有成為中國企業停止向汽車領域進軍的借口。隨著近幾年中國裝備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汽車行業的市場也正被中國裝備一步步撕開裂口。在長安的生產線上,來自天津七所高科的焊接設備受到了一致好評;而來自機床領域的濟南二機床已躋身世界三大沖壓裝備制造商行列,近年來不僅在國內的汽車行業擁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而且還成為了通用、大眾、福特、日產、本田、鈴木等企業的全球供應商。
用處于成熟期的國外產品和處于成長期的中國設備做完全的比較也許并不恰當,因為時代和產業環境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即便是如今高端如斯的歐洲機床,精確如斯的日本機器人也有著由弱到強的產業發展過程。在中國設備企業克服可靠性的弊端走向高端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借鑒國外設備企業的發展路徑。能夠看到的例子是:國外的設備企業在成長的時期都把自己和最大的客戶牢牢地捆綁起來。例如:日本和韓國的機床企業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內躋身世界先進之列,就是因為將目光鎖定在當年最為火爆的汽車市場之上,于是豐田旗下就誕生了專門為其提供設備的豐田工機,而曾經的韓國大宇則促進了大宇重工的發展。
美國和日韓的經驗可以證明汽車、航天等精密制造產業對與相關設備的高端轉型有著莫大的拉動作用。而中國的汽車產業正在為中國裝備在“十二五”期間力圖實現的“走向高端”制造不容忽視的機會,(據相關數據顯示:當美國的汽車產量達到1000萬輛的時候,其流水線總計有200多條,而中國目前只有不到100條,這個缺口正在被中國汽車企業加速彌補。)實際上很多的中國裝備企業已經將目光調整到汽車行業之上,在研究技術提升的同時,追求產品工藝與客戶生產工藝的結合。或許我們可以樂觀的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裝備企業里能夠誕生出更多諸如濟南二機床一樣在汽車領域取得成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