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0-29 15:58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龍惠芳
2008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在世界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就已經開始陷入到一場紊亂的調整中。
這場調整最開始出現在中國政府官員與中國企業家的頭腦之中,而且,直到現在這些人還沒有把線路完全厘清。中國制造業依舊是在民企與國企誰來充當領頭者;從低端到高端如何進行產業升級的辯論中艱難跋涉著。而這一切的根源,正是中國制造業在國際與國內競爭中矛盾交織的結果。
在國際競爭中,中國商品的低成本沖擊,使得各國的裝備制造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軸承、液壓這樣的基礎件還是重型汽車、飛機、輪船這樣集成程度高的大型裝備,只要中國企業邁進這個領域的門檻,總能為它的用戶提供至少便宜30%的商品。
但也正是在這不斷地挑戰自身價格極限的過程中,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迎來了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固有的競爭優勢逐漸被削弱過程中如何把勞動力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即將觸摸到高端領域的制造企業將如何適應跨國公司制定的競爭規則?高端領域是否可以容納眾多的中國企業同時介入?
在國內環境里,中國裝備制造業多年發展形成的巨大需求與制造能力,一方面在不斷消耗著石油、鐵礦石、土地等資源,推高著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并要背負著推動東亞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任,甚至連日本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對華貿易支撐著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恢復,是日本擺脫危機泥潭,經濟恢復繁榮的一個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裝備制造企業內部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誰將成為領軍者的爭論再次被提出,讓很多企業家心生疑惑,裹步不前。這對于僅僅走到工業化進程中段,還要靠裝備制造業提供發展動力的中國經濟來說,是現階段需要迫切解答的問題。
實際上,中國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也正是關乎世界發展的重要難題,雖然種種相關數據足以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穩定性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但中國經濟的增長還是引起了發達國家的恐慌,他們一方面迫切需要消費中國生產的商品維持目前低廉的生活成本,希望中國制造更多低廉優質的商品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他們恐懼著中國的發展將帶動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來加劇產業競爭,重新分配已經到手的財富與利潤。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也許他們更想說:停,停在那里就好。
這本質上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真實寫照,2007年世界銀行發表了題為《2007年全球經濟展望:駕馭下一波全球化浪潮》的年度世界經濟報告。報告認為,到2030年,全球經濟規模將從2005年的35萬億美元擴大到72萬億美元,屆時,發展中國家占全球產出的份額將從目前的1/5增加到近1/3,占全球購買力份額將超過1/2。中國的裝備制造業要在這次浪潮前發現并適應新的商業發展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