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0-21 10:43
編者語:我們對于新能源的態度到底是扶持還是限制?或者說,我們的新能源政策到底保什么,限什么?顯然,需要有個清醒認識。
10月初,國務院批準了多部委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意見,對包括多晶硅和風電設備在內的6大產業進行產能限制。但是,前不久,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山東考察多家新能源企業時,指出新能源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要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對于新能源,大家都會有這樣的印象:技術先進、綠色、無污染。但是,對新能源的認識不能僅限于此,更不能只看表面,否則,就會陷入誤區。目前,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已經出現了一些需要警惕的問題:
一是我們的一些新能源產業既不高端先進,也不節能環保。以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為例,太陽能很環保,但多晶硅的生產卻不那么環保,從硅原料到太陽能電池,一兆瓦電池的生產要耗電220萬千瓦時,也就是說,一兆瓦電池在理想狀態下發一年的電,才能相當于生產它所消耗的電能。所以,國家此次直接把多晶硅定位為高能耗和高污染產品。同時,我國的多晶硅產品超過九成是出口,等于是消耗大量的土地、資源、能源,最后,和出口皮鞋襯衫一樣,不過是個廉價的世界工廠。
二是各地一哄而上,產能已大量過剩。以國家此次進行產能限制的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為例,我國已投產多晶硅產能2萬噸,在建8萬噸,準備上馬的產能無法估計。有人做了一個統計,僅在江西一個省,11個地級市就有10個提出要把光伏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可是,去年一年,我國多晶硅的銷售量僅有4000噸。再說風電設備,我國已投產和即將投產的風電設備產能將達到每年2000萬千瓦。而樂觀估計,明年我國的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只有1000萬千瓦。對于過剩的產能如果不加制止,結果將會是一場災難。
三是一些新能源產品還沒有在發電環節形成成熟的產業模式,設備制造行業的產能不僅有過剩的問題,更有淘汰的危險。以太陽能發電為例,雖然國內申請建設電站的企業很多,但國家目前只批準開工了三家發電上網的光伏電站。究其原因:一是發電成本太高,要么國家巨額補貼,要么投資方巨額虧損。二是光伏電站的建設、運營都沒有成熟的經驗。在這種背景下,作為技術更新極為迅速的新能源產業,可能等不到現有產能投產發揮效益,替代新技術就會產生,最終讓過剩產能變成落后產能,進入淘汰行列。
可見,新能源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肯定會大力扶持。但是,國家扶持和鼓勵的,一定是符合科學發展觀、擁有先進技術、滿足節能環保要求、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新能源產業。如果不能符合這些要求,在新能源的光環之下,干著跑馬圈地、大干快上、GDP至上的事情,那么,不管外衣穿得多么漂亮,都有可能被列入限制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