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0-19 16:00 來源:國家電網報
編者語:9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由國家能源局介紹新中國60年能源事業發展成就。會上,媒體的目光聚焦到了當前能源領域的熱點問題上。面對中外記者的輪番發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進行了坦誠解答。
聚焦中國能源4熱點
中國還將建設第三期石油儲備,最終目標是向發達國家的石油儲備要求靠攏。圖為6月3日,一名外國記者在浙江省鎮海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內拍攝。
熱點一:
國家石油儲備有無新計劃
張國寶:“中國國家石油儲備還遠未達到目標,因此肯定會建設第三期石油儲備。據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第一期四個石油儲備基地。而隨著日前新疆獨山子儲備基地的開工,我國第二期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已經全面展開。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對石油儲備的要求,國家石油儲備應相當于該國石油消費的90天儲備量。”
9月24日,新疆獨山子國家石油儲備項目開工。中國在石油儲備上的一舉一動,歷來備受媒體特別是海外媒體的關注。發布會上,第一個獲得提問機會的路透社記者上來就直指這個熱點話題。
“中國現在已經建成了第一期四個石油儲備基地。隨著新疆獨山子國家石油儲備項目開工,標志著中國第二期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全面展開。”張國寶回答說,在獨山子石油儲備基地開工以后,將在其他地方繼續開工二期石油儲備基地。
張國寶表示,現在中國的石油儲備才剛剛開始,還遠遠不能達到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水平。在二期建設以后,中國還會建設第三期石油儲備,最終目標是向發達國家的石油儲備要求靠攏。
據了解,目前OECD國家石油儲備的標準是不少于上一年90天的凈進口量。其中,美國政府石油儲備規模約9400萬噸,日本約4000萬噸,德國約2600萬噸,分別相當于本國56天、92天和76天的石油凈進口量。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2020年以前,我國將陸續建設國家石油儲備第二期、第三期項目,形成相當于100天石油凈進口量的儲備總規模,進一步增強應對石油中斷風險的能力。
熱點二:
新能源電價有無新的機制
張國寶:“價格是雙刃劍,如果定價較高,用戶承受不了,就難以規模化。因此在這個產業發展初期,國家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來促進行業發展。但隨著風力發電的規模化,單靠財政補貼的方法已經不現實,因此需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解決。”
一個產品的定價是否合理,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受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上網電價通常比火電高出很多。為了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國家在電價、稅收等方面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
對此,張國寶表示,價格是個雙刃劍。價格定得越高,大規模應用就越難。在一個新產業發展的初期,政府可以補貼高電價。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單靠補貼來解決不是辦法,還是應該靠市場的力量,確定正確的價格,來引導產業的發展。
從2003年開始,風電實施特許權招標,用競爭的辦法來確定電價。“經過六年實踐,無論投資者還是電網,都發現了一個公平的價格。”張國寶說,目前風電價格已歸于理性,每度電5角到6角。這個價格仍高于火電,高出的部分全網平攤。
在太陽能定價方面,目前也采取了特許權招標的方式,在甘肅敦煌開工建設第一個1萬千瓦太陽能電站,每千瓦時電的價格是1.09元。
“風能、太陽能的單機發電容量比較小,而且非常分散,如何合理地確定電價,仍然是一個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的課題。”張國寶說。
熱點三:
中國何以頻頻投資海外能源
張國寶:“中投公司最近在礦產領域當中探討進行投資,他們可能認為投資礦產資源更符合中國發展的需要,風險也更小一些。中投公司是一個獨立的投資公司,因此投資戰略和策略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作為政府在能源方面的管理部門,投資能源領域的一些信息我是掌握的,據我所知,中投公司在這個領域的投資是非常小的。我并沒有覺得中投公司海外能源投資是大手筆。”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單靠本國資源難以滿足需要,對海外的能源和一部分礦產資源產生了需求。近兩年,中國企業在投資海外能源資源方面屢有行動,海外對此有著種種擔心和夸大言論。
“中國的對外投資增加了世界能源的生產能力,是一個積極的因素。”張國寶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張國寶說,為了增加國際生產能力,中國在能源礦產領域進行了對外投資。多數的投資對象國對中國的投資持歡迎和支持的態度。目前,中國能源的國際合作領域也在擴大,從最初的石油天然氣為主,擴展到了天然氣、煤炭、電力、風能、生物燃料、能源科技等各個方面。
“在中國的對外投資中,很多都是和西方國家的大公司共同進行的。”張國寶舉例說,在伊拉克、安哥拉的招標當中,都是中國企業和英國BP公司一起中標。在蘇丹,也不只有中國的投資,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投資。現在,有更多的西方國家公司愿意和中國探討在第三國共同投資的問題。
熱點四:
新能源產業是否出現過剩
張國寶:“你注意一下,國務院發布的這個聲明,產能過剩是指風電設備,而不是風電事業。沒有人發出這樣的信息,說中國的風電搞得太多了,要少搞。因為風力發電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來投資風力發電設備,在風電設備領域,現在我們有外資、有合資、有國有企業、有民營企業,各種所有制企業都非常熱衷于投資風電設備。”
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時,點了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的名。一時間,新興產業是否出現過剩的討論不絕于耳。
“產能過剩是指風電設備,而不是風電事業。沒有人發出這樣的信息,說中國的風電搞得太多了,要少搞。”張國寶解釋說。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風電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世界大型風電企業都已進入中國投資風電設備產業。中國很多大型國有企業,也在從事風電設備生產或者準備進入這個領域。還有眾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到這個領域。
現在已進入或準備進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的企業有七八十家,還不包括零部件企業。但國際風力發電設備市場上,知名的企業也就六七家。
“如果中國的風力發電設備市場那么分散,每個企業的產量那么低,我們怎么會有競爭力呢?”張國寶說,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每年的產量還不到十臺。政府發出“產能過剩”這樣一個信息,是讓投資者能夠冷靜地作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