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0-14 09:32 來源:科技日報
編者語:近一個月,物聯網“紅”得一塌糊涂。凡是涉及物聯網的概念股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爆炒”,甚至有人高呼:“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與市場的火熱反應相比,也有專家理性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前景雖好,但普及還需要一個漫長過程。
物聯網仿佛“一夜成名”。凡是涉及物聯網的概念股在近一個月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爆炒”,甚至有人高呼:“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但也有專家理性認為,物聯網的普及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還處于炒作階段。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作為一個智能項目,它已被世界各國當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振興經濟的重點領域。
物聯網到底是什么?它能成為下一個經濟熱點嗎?物聯網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物聯網實現物物相連
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冰箱會自動提供購物清單等等……這是物聯網給我們描繪的未來場景。
物聯網最早于1999年提出,即把所有物品通過RFID(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賽迪顧問公司副總裁趙剛表示,物聯網在全球都是技術熱點,目前,美國、歐洲、日本、韓國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
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日前撰文指出,物聯網應該具備三個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隨時隨地獲取物體的信息;二是可靠傳遞,通過各種電信網絡與互聯網的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三是智能處理,利用云計算、模糊識別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對物體實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聯網是未來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這將使電子信息產業開拓新的應用領域。但互聯網與物聯網不是相互割裂的兩個概念,物聯網是互聯網技術的延伸。”趙剛說。
物聯網將改變生活方式
“物聯網前景非常廣闊,它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易觀分析師李瑞祥表示,物聯網技術的革命之處在于,通過傳感器等技術手段,網絡將進一步成為物體與物體溝通、人與物體溝通的工具。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智能消防、老人護理等多個領域。“目前一些地區進行的智能交通,可以認為是物聯網的初步應用。”趙剛說。
而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通信展上,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展出了物聯網的相關業務,比如中國移動展出了物流信息化、企業一卡通、公交視頻、校訊通、手機購電等主題;中國聯通展區內的無線環保檢測平臺也將是中國聯通未來推出的物聯網業務。
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電工電子示范中心主任趙國安介紹,他們自主研制的物聯網技術已經應用于水產養殖基地環境監控系統、農田環境監測和遠程專家指導系統、高校科研開發平臺等實踐中。
“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這‘三化’,從技術和經濟角度看,發展時機已經完全成熟。”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錢大群認為,這是新一代信息產業,“可以說放到哪個行業,就能給哪個行業帶來一片新氣象。”
中國處于物聯網研究前列
在物聯網領域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視察時表示,要在無錫建立中國的傳感網中心,即“感知中國”中心。有評論認為,這標志中國物聯網進入實際建設階段。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是中國最早從事“物聯網”技術開發的科研機構之一。去年11月,該所與無錫市合作,共同在無錫成立微納傳感網工程中心。據了解,目前雙方正制定“感知中國”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和產業規劃,力爭建成引領中國傳感網技術發展和標準制訂的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
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日前透露,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已于上周成立,正統籌規劃傳感網的標準研究,積極推進標準化工作,加快制定符合我國發展需求的傳感網技術標準等。
如今,上海、山東、深圳、無錫、杭州等地已紛紛推出自己的物聯網項目。據了解,我國傳感網標準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已被采納,傳感網標準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真正普及尚待時日
物聯網描繪的場景非常美好,但客觀地說,物聯網概念風靡,并不代表市場已經做好迎接物聯網到來的準備,更不代表物聯網時代行將來臨。
李瑞祥認為,物聯網目前僅是一個概念,而且發展速度不會很快,包括網絡設施、人的使用習慣以及商業模式離成熟還很遠。“高昂的成本將成為制約物聯網發展的因素之一。”
“目前物聯網還停留在很初級的層面,離實質性的大規模應用還很遠。”趙剛認為,要真正實現物聯網,首先就要出臺統一的標準。“今后各國標準、協議之間的互聯互通是一大障礙。”除了技術標準層面,還有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一系列因素需要進行統一管理。
那么,老百姓何時可以體驗到物聯網?趙剛認為,從互聯網發展歷程看,物聯網的實現和演進可能還需要經歷10年以上的周期。“現在圖書館、超市等機構已經有了一些RFID技術應用,3—5年會有商業應用出現。”
也有專家建議,國家在從戰略層面推進標準、產業協同和應用孵化的同時,更需要有策略地選擇在某些特定領域的集中突破,如智能交通、物流、食品安全監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