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0-10 14:53 來源:機械工業發電設備中心
2009年上半年,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按照國家能源政策、根據市場需求,發電設備行業生產節奏進一步放緩,開始調整產品結構。
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上半年報最新統計,2009年上半年我國共生產發電設備5276.83萬千瓦,產品結構調整開始顯現成效。
主旋律:產品結構調整
自2008年發電設備產量增速降為4.3%以后,今年上半年發電設備產品生產同比負增長達到15.1%,這種表現是在近6年來發電設備高速增長和金融危機雙重因素疊加影響下的回歸,具體分析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能源產品結構經過調整開始出現變化。其中,火電機組(按發電機)生產完成3809.78萬千瓦,占發電設備總量72.2%,比2008年比重減少4.8%。清潔能源水電機組完成1039.79萬千瓦,占19.7%,比重增加2.4%;風電機組427.26萬千瓦,占8.1%,比重增加3.6%,同比增長135.7%。
其次在發電設備中,大型機組比例逐步上升。2009年上半年,在火電大機組中,100萬、60萬、30萬千瓦級汽輪發電機生產完成68臺2994.5萬千瓦,占火電機組的78.6%,比2002年增長30%。
由于電站汽輪機、電站鍋爐及發電機設備生產安排并不同步,因此在具體數據統計方面,按電站汽輪機算,高效能源機組已能批量生產。今年上半年生產完成100萬千瓦級6臺603萬千瓦,60萬千瓦級生產完成21臺1338萬千瓦,其中有超超臨界機組16臺、超臨界機組7臺;30萬千瓦級機組完成37臺,共計1180萬千瓦其中超臨界機組1臺。
按電站鍋爐算,今年上半年生產完成100萬千瓦級6臺603萬千瓦,60萬千瓦級生產完成19臺1202萬千瓦,其中有超超臨界機組14臺、超臨界機組7臺;30萬千瓦級機組完成41臺,共計1287萬千瓦其中超臨界機組1臺,循環流化床鍋爐11臺。
再次,清潔能源水電70萬千瓦機組已進入自主化批量生產階段。2009年上半年生產完成70萬千瓦水電機組5套,其中包括:三峽大壩地下機組、龍灘機組、小灣機組;此外,生產完成60萬千瓦水電機組瀑布溝1套。
最后,數據顯示表明,近年來我國風電機組生產進入高速增長階段,這種狀況在今年上半年得以延續,并且內資、合資企業生產風電機組已占主導地位。其中大連華銳、新疆金風、東方汽輪機三家產量329.33萬千瓦,占風電產量的77%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連華銳3兆瓦海上機組已投產3臺,湘潭電機直驅式2兆瓦機組已批量生產,1.5兆瓦風電機組成為目前的主要機型。
另外,我國核電機組生產開始加速,2008年完成核電發電機、汽輪機秦山二期擴建3號機、嶺澳二期3號半轉速機。2009年預計秦山二期擴建4號機、嶺澳二期4號機也將完成。上述機組核島部分主要部件如蒸汽發生器、穩壓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電氣貫穿件、環形吊車等目前正在陸續完成。據悉,2010年12月起,嶺澳二期核電機組、秦山二期擴建機組將陸續投產。
與此同時,垃圾發電、余熱發電等領域也出現積極變化。2009年上半年完成垃圾發電機組7套,共計2.5萬千瓦,余熱發電機組16套,共計97.2萬千瓦。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出口成為衡量發電設備發展及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參考指標。在此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到國外的水電、火電機組119套,共計903.63萬千瓦,占發電設備產量的17.1%。其中,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6套、30萬千瓦級機組7套。位居出口前四名的企業分別是哈爾濱電站集團、東方電氣[47.95 2.04%]集團、上海電氣[9.35 4.00%]電站集團、北重,分別出口11套/271.5萬千瓦、9套/241.2萬千瓦、3套/150萬千瓦、2套/55萬千瓦(汽輪機、發電機),這些設備主要出口到印度、美國、印尼、泰國、蘇丹、巴西、越南、土耳其、蘇丹、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國。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發電設備產品生產集中度也較去年有所減少。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集團2009年上半年生產完成發電設備3725.2萬千瓦占全國發電設備產量的70.6%,比重降低4.4%,產量同比降低16.6%。其中火電生產3085.65萬千瓦,占全國產量的81%,其中30萬千瓦級以上機組占火電機組產量的93.3%;哈爾濱、東方生產水電503.77萬千瓦,占全國產量48.4%,其中10萬千瓦以上機組產量占全國水電產量的41%。
“寒冬”危及發電設備行業
目前,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國電力需求減少,以及發電設備產量多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我國發電設備行業面臨的挑戰應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目前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普遍存在排產難、資金難和大型鑄鍛件國產化等問題。據了解,目前發電設備行業后續需求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經交付了訂金的訂單也充滿各種變數。另外,在建電廠因為各種問題如項目核準、資金到位、基建進度以及出口變數等原因導致項目延遲執行,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風險較大。
企業新增訂單減少,中標價格下降,由于電力企業資金緊張,目前部分在制項目或已交貨項目貨款催討困難、回籠緩慢,國內某些在建電廠要求延遲交貨,有的國外電廠也是如此,這使得產成品增加,庫存加大。資金回籠成為設備制造企業生產經營的一大難題,加之2008年上半年為安排今后生產采購了大量高價位材料尚有待消化,降低成本空間小、企業現金流壓力大。
此外,大型鑄鍛件如30萬、60萬、100萬千瓦汽輪機低壓轉子,100萬千瓦發電機軸鍛件資源缺乏,隨著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的大批量生產,耐高溫高壓鋼材等原材料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核電產品大型鑄鍛件、核一級泵閥均需進口等。據統計,國內重機廠大鍛件產能和質量不能完全滿足發電設備制造廠家的需求,而電廠業主又普遍指定進口,導致重機廠即使有產能也無訂貨的尷尬局面。目前大部分關鍵原材料供應受制于國外廠家,成為發電設備生產的瓶頸,此問題亟需引起各方關注并加以解決。
突圍中的路徑抉擇
面對目前發電設備行業復雜多變的行業形勢,如果實現突圍,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所在。筆者認為,如下突圍“路徑”亟需落實:
首先,防范風險是企業的頭等大事,包括通過分析多方面的因素來確定項目排產計劃,控制機組的生產節奏。這就要求企業要在計劃排產工作的實施中從過去單一滿足合同交貨期變為滿足提高企業經濟運行質量、防范風險和達到交貨、收款、利潤的三者平衡,國家沒有核準的項目不予排產。同時控制產能擴張速度、為了調整產品結構,在逐步收縮火電產能,按照國家能源政策合理投資,擴大核電機組、風電機組產能。
其次,應繼續鼓勵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設項目,加快核電、水電、上大壓小、改擴建水電等政府鼓勵項目的核準,同時積極發展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新產品,尤其是在常規火電領域,除發展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外,還應當將注意力轉向熱電聯產、空冷發電機組、循環流化床鍋爐、對現有服役機組進行高中壓通流改造和熱力系統優化,達到提高出力、降低單耗,同時節能減排。
再次,推動發電設備原材料的國產化,對大型鑄鍛件和關鍵原材料的國產化繼續給予扶持,加快重機企業技術進步,使大型鑄鍛件生產能力盡快提高,以滿足發電設備制造的需求。同時,協調、說服業主支持鑄鍛件國產化,對超(超)臨界機組使用的特殊管材,鼓勵企業盡快開發和使用。
另外,應加大對發電設備產品的出口補貼。目前,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出口產品數量所占比重越來越大,2007年出口機組500萬千瓦,占當年產量的4%,2009年按合同將生產出口機組1800萬千瓦,比重將達到18%,上半年已完成904萬千瓦。而近兩年人民幣匯率的變動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兌匯損失,在此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應適當考慮給予出口企業一定的政策性補貼,提高出口退稅率。
最后,目前在電力需求增速低于電力裝機增速的情況下,企業應審視生產經營策略,把當前作為休養生息之機,彌補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國產化能力和開發能力的培養等方面的欠缺,搶占先機,改變發展模式,優化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技術,謀劃新產品創造滿足市場需求,提高新技術競爭力,占領未來制高點。
“危”中蘊涵“生機”。危機之下,我國發電設備企業要從2003年到2008年跨越式發展轉向科學持續發展,要從傳統發電設備企業轉變為人才強企、特色強企、新技術立企的全球化發電設備制造企業,不但要做大,更要做強。惟有此法,才可在度過危機的同時,為未來謀求更大的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