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8-26 15:48 來源:亮報
當前世界各國經濟已經逐步顯現出企穩回升的態勢。從歷史上看,每一輪嚴重的經濟衰退之后的復蘇都有一個龍頭產業來引導,像上一輪經濟復蘇中的IT產業。而在本輪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各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發展新能源作為幫助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的“火車頭”。對于中國而言,要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基礎上的經濟復蘇,必然離不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帶動。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進程中,是能源高需求階段。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高速發展,加劇了能源消耗。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一次能源69%依靠煤炭,發電量的80%左右來自火電。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我國環境問題突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而這種既單一又不可持續的能源結構,也導致能源緊缺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
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能源供應相對偏緊,產業結構幾乎沒有進行調整的余地。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在帶來經濟增長壓力的同時,也給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提供了機遇,因而,實現“調結構”基礎上的“保增長”將成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核心要求。
政府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都在致力于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通過刺激新能源產業發展,形成新能源技術、設備制造、組裝、電站運營等完整產業鏈,帶動國有和非國有的各路資金投入,拉動經濟恢復。
即將出臺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振興規劃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據業內熟知該規劃詳情的人士透露,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總投資預計將達4.5萬億元,能拉動全社會總投資9萬億元。而此前新能源振興規劃草案的初稿顯示,到2020年的風電總裝機容量將達1.5億千瓦,太陽能光伏的發展目標為總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約8000萬千瓦。
目前,我國水力、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均實現了高速增長,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連續三年翻番,總裝機容量已位列世界第四;太陽能光伏產業也實現了高速增長,太陽能發電總量位居世界首位。根據中國科學院今年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到2050年,中國使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有望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45%。
在各方對新能源發展前景的憧憬下,新能源產業已經在全國各地“生根”。上海、江蘇、山東等多個省、市公布了自己的新能源發展規劃,宣布建立新能源基地。在風能資源和光照條件較好的地區,已經建成和規劃了大量的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新能源產業鏈上游的設備制造產業更是“遍地開花”。
不過,在如此激進的新能源產業發展中,部分地區也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認識上的誤區,即將新能源設備制造簡單等同于發展新能源。正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所言,這些地區事實上還是在發展制造業。
新能源設備在制造過程中,同樣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環節,例如多晶硅的一些生產工藝就屬于典型的“兩高”。此外,在新能源技術引進上,國內不同地區和企業也存在對國外相同技術重復引進的現象,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因此,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雖然是中央政府積極鼓勵的,但也應當因地制宜,以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研發為重點,而不應盲目上馬大量制造業項目,導致最后仍然在技術上落后于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