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8-19 15:45 來源:亮報
(左)石定寰 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 (右)胡學浩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對話①
智能電網:可促進解決新能源并網問題
“如果沒有智能電網起來的話,最后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是非常困難的,會有很大的問題。”
智能電網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的世界性熱門話題,與會很多專家甚至認為,智能電網很可能是蒸汽機之后最重要的一個技術革命。實際上,智能電網的建設,與新能源的利用之間關系緊密。
近十年以來,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胡學浩一直致力于研究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風電等新能源。他認為,如果沒有智能電網起來的話,最后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是非常困難的,會有很大的問題,“我們中國為什么搞智能電網?我個人認為,是我們把滿足可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放在了首要地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目前也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只要中國政府下定決心,中國很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電力科學研究院輸變電研究所的馮慶東博士,進一步闡明了智能電網為新能源順利接入提供了技術保障。他具體舉例說,如果基于電子技術采用的靈活控制技術,這是電網安全可靠、高效率的前提,“接納可再生能源就是電網首先要有靈活調度和可以控制的手段。”還有關于智能電網的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的研制,“在發電環節,國家電網公司正積極探索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儲能互補的項目。”
IBM戰略與發展總監余紅光十分同意胡學浩的看法,但他也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可再生能源接入也是智能電網在全球推進的一個最重要的挑戰,如果我們用一些常規的電力手段和技術,恐怕很難在現在解決接入問題。智能電網對新能源的接入會帶來一些非常有利的條件,比如現在風能、太陽能都受到天氣的影響,當代信息技術就可以增加它的一些預測性,例如發明智能氣象。”
“本質而言,智能電網要實現對整個電網的全面控制。” 電力科學研究院供用電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副總工程師趙江河,對新能源接入給電網整體安全帶來的沖擊存在一些顧慮。他認為,“新能源特征是間歇性的,時有時無,電網怎么接納新能源?從手段上要考慮。”
許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大為表示,新能源的接入,需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從我們掌握的情況來看,實際上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有標準的,不是讓新能源隨便可以接入的。我國由于可再生能源法有要求,只要風電能接的進來就要收,但是從調度來看,電能不穩定,也造成電網調度上存在一定問題,所以有個標準是十分必要的。”他說,我國在新能源接入標準上已經有了起步,接下來使做新能源設備的企業適應這個標準,加大技術進步,以滿足國家電網的需要,這是應該做的。
對話②
風電:應以發電量作為衡量發展的指標
“今后應把發電量這樣一個指標體系作為衡量風電發展成績或者規劃的指標,而不是僅看裝機容量,這可以更好地來促進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相較于其他的新能源,我國風電的發展迅速,2008年的裝機容量更達到了894萬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的1.5%。而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它是替代能源還是補充能源的爭論。龍源電力集團副總經理楊笑生表示,從本世紀以來,大量的風電廠建設,大量的電量進入電網,而且資源也非常豐富,馬上就表現了它作為替代能源的巨大潛力。
但是,風電行業在迅猛發展中,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表示,現在很多風電廠效益不高,匆忙決策、匆忙上馬。金鳳科技首席財務官余丹柯也稱,據他了解,現在很多企業盲目發展,很多機組還沒有穩定運行就大規模銷售了,這是有一定風險的。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說,未來風電切不可盲目發展。“大規模發展首先要考慮資源問題,我國的風電資源雖然是豐富的,但是真正好的風電資源不是隨便到處都有。”另外,他表示,有些地方資源很好,但是離消費中心很遠,風電最后達到的經濟效果不怎么好,“就像新疆煤炭很多,但是拉到內地,成本就上去了,這也是很大的制約。”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偉勝稱,應該大力發展風電,這是剛性的。但是,他建議,今后應把發電量這樣一個指標體系作為衡量風電發展成績或者規劃的指標,而不是僅看裝機容量,這可以更好地來促進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周大地表示,大規模風電開發現在面臨更重要的是經濟問題。“對于風電來講,技術進步的核心是更好地運用資源,使它的發電效率更高,它的目的是什么?最大的目的是把成本降將來。”余丹柯也認為,只有讓風電的成本降到能和脫硫煤電的價格持平,風能才能成為大規模開發的常規能源。“現在風電的價格還高出40%至50%,風機的價格從設備制造來說現在是下降的,我認為這種趨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成本降低還有很大的余地。
對話③
光伏發電:終可成為老百姓用得起的能源
“光伏電池就像15年前的大哥大和現在的手機一樣,最終能夠成為老百姓用得起的能源,如果政府重視,價格就可以降得更快,平價上網來得更早。”
光伏發電作為一種高新技術,去年全世界制造了2800個兆瓦,而僅中國就制造了2500個兆瓦,為世界第一。這就意味著,中國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就上升到了世界第一的寶座。但中國的光伏是“兩頭在外”,即買了國外的材料做成太陽電池賣到國外。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光伏產業受到的打擊也是非常大的,包括有不少人說到光伏就是“高能耗、高污染”,因此開始懷疑光伏產業的發展。
對此,石定寰表示,從實際來看,在整個太陽能電池至少20年的生命周期當中,它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是它的前端,就是生產多晶硅的過程當中,而能源消耗在整個生命周期當中是兩年左右。也就是說,其余的十多年,甚至二十年都是在從大自然獲取能源。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副總裁朱虞也稱,太陽能行業發展過快、過熱,其實主要能耗、主要污染來自于它的前端,“因為太陽能發展比較快,所以供求關系在過去幾年中間變化比較大,在求大于供的情況下,很多企業為了高利潤,沖進多晶硅行業發展。然而做到精細化工,需要很強的技術能力,也需要很強的化工背景。但中國很多新上的項目,包括海外上的一些項目,在多晶硅方面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不能完全融合到化工的回收和可再生能源環保方面的要求。所以就造成很多新上的項目產生了很大的污染。”
雖然該行業目前的發展現狀還存在著不少質疑之聲,但大部分學者、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對于該產業的未來發展都秉持著十分樂觀的態度。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崔容強預測,光伏電池就像15年前的大哥大和現在的手機一樣,最終能夠成為老百姓用得起的能源,如果政府重視,價格就可以降得更快,平價上網來得更早。
力諾太陽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郭里輝認為,光伏產業的發展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市場問題,要使太陽能發電大規模的被采用,就是要推廣這個市場,由此德國推出了上網電價,上網電價出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太陽能踏入市場的關鍵環節。石定寰也建議政府最好能加快政策制定的進度,出臺更加積極的、系統的、配套的政策,促進整個產業鏈,包括創新鏈以及人才的培養,能夠進一步全面的得到發展。
對話④
光熱:太陽能熱利用最終要進入發電市場
“太陽能熱發電最終會成為世界上最能被接受的,因為太陽能熱發電連太陽能發電初期的能耗都沒有。”
“最近大家談到光伏方面的泡沫多一些,可太陽能熱力這塊還熱得不夠。”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太陽能中心主任喜文華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熱利用委員會主任鄭瑞澄,同意喜文華的觀點。她說,有人曾問她:“干嗎要用熱力,光伏發電有了電之后不是什么都有了?”“他不明白,在很多場合是要用熱能的,特別是建筑能耗占社會用能的30%,而建筑里面大量的采暖、熱水直接利用熱能。在需要用熱的場合,我們應該大力的推廣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它不光是一個熱水器。”她說。
清華陽光公司總裁吳振一表示,20年的時間里,中國人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建立了一整套、非常完備的太陽能熱利用體系,在世界上占有量、保有量在75%至80%,已經是一個生產、制造和使用大國。“但再向前發展,太陽能的熱利用,最終要進入發電市場。”他說,這項技術上,清華大學的易志強教授已經帶領一個團隊在清華大學電子系進行合作,在開發太陽能熱利用的發電研究。”他認為,太陽能熱利用,供熱水僅僅是初步,未來發展要實現冬天供暖,夏天制冷,平時可能是熱水熱氣,“但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發電。”
揚州日利達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惠余也稱,熱力行業不僅僅是燒一點熱水出來,這個行業的前途在它的終端、高端。他上個月在法國見到巴黎市政府的一個官員,他驚訝于這個外國專家對中國的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以及對中國的太陽能發電的了解,“他認為太陽能熱發電最終會成為世界上最能被接受的,因為太陽能熱發電連太陽能發電初期的能耗都沒有。所以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不僅僅是想到它僅僅是個熱水器,產生老百姓用的熱水。”王惠余認為,隨著城市的發展,太陽能光熱的中溫、高溫利用在取得新技術以后,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不會低于風能,不會低于光伏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