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8-18 16:22 來源:國家電網報
鄧小平整頓國民經濟,經濟形勢全面好轉。
韓城發電廠,裝機總容量38萬千瓦,首臺6.5萬千瓦機組于1975年投產,該廠的規劃和設計受十年動亂時期“山、散、洞”政策的影響,廠區存在山體滑坡和地基沉陷隱患。
1974年國產第一臺30萬千瓦亞臨界參數機組在望亭發電廠投入運行。
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如大河奔騰。總有一些關鍵的迂回與轉折,決定著河水最終的流向。
1975年,經過多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人心思定,鄧小平在協助周恩來總理主持國務院工作期間,開始糾正既往錯誤。他從實際出發,治亂安邦,對各方面的工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只用八九個月,就使一個動亂的中國逐漸顯現出安定團結的局面。電力方面,國務院專門下發了[1975]114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電力工業的通知》和國發[1975]159號《關于批準〈跨省電網管理辦法〉的通知》,這兩個文件對于加快電力工業的發展,促進全國電力形勢好轉,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文革”中電力事業艱難前行
1973年8月21日,周恩來總理深夜召見北京供電局負責人,詢問北京市內一些地區為什么總是停電。當聽到全市用電缺口太大,拉閘限電已突破二環時,周總理目光凝重,當即落實電力建設資金,指示要確保北京用電,早日建設安全穩定的首都電網。
然而,北京情況其實是全國的一個縮影。當時,缺電在全國蔓延。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年至1970年)和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年至1975年)期間,我國電力建設大受“文革”干擾。
原能源部政法司副司長朱成章曾撰文寫道,“文革”期間,電管局、電業局被下放地方,連設計院和科研機構都被下放地方,使電力工業勘測設計和科研機構遭受破壞。1970年水利電力部軍管會提出新廠快馬加鞭,能力翻一番,全國縣縣都有電”,到1975年發電能力達到7000萬千瓦以上(1969年末發電設備總容量僅2100萬千瓦),超過英國、聯邦德國。在這個極左的口號下,石家莊熱電廠改造舊設備經驗被推廣,江西、廣東、福建等省自力更生建設中、小水電的經驗被推廣,等等。結果使電力工業的設備遭受了巨大破壞,事故頻發,出現了嚴重的缺電局面。
除了缺電,電網的傷殘更為嚴重。“文革”期間,特別是從1970年電網體制下放以后,全國各大電網低頻運行長達八九年之久,如東北電網頻率周期長期在48赫茲左右,最低時為45.6赫茲。與低周期并存的是電壓普遍偏低,最嚴重的末端一次電壓低于標準電壓30%,連北京電網也低10%。東北電網中大連220千伏線路電壓下降到160千伏,京津唐電網中滄縣110千伏線路電壓下降到60千伏,華東電網中常州220千伏線路電壓降到142千伏。
“文革”期間,電力工業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年平均增長率仍然分別達到了12.8%和11.1%,這個成績值得肯定。但到了“文革”后期,從大亂走向大治的呼聲越發強烈,電力工業已經到了不整頓不行的境地。
治缺治亂重要文件出臺
1975年1月份的四屆全國人大后,周恩來總理病重,鄧小平復出主持工作。鄧小平在許多同志的協助下,先后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以及解決工業、農業、交通、科技等方面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會議,采取了一些堅決果斷的措施,對各方面進行整頓。
這其中,主要是抓生產。1975年2月10日,中央發出關于1975年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文件,提出要貫徹“還是安定團結為好”的要求,反對資產階級派性,加強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3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6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努力完成鋼鐵生產計劃的決定》;擬定了工業發展的20條……
全面整頓推動了工農業迅速恢復和發展,電力供應不足的矛盾更顯突出。1975年7月25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電力工業的通知》發布,史稱114號文。
114號文出臺的背景是什么呢?通知上說得清楚:“當前電力供應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這一方面反映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都在迅速上升,用電量越來越多,同時也反映出電力工業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由于前幾年極左路線的干擾破壞,加上這幾年電力建設計劃指標下降,全國大約缺少裝機500萬千瓦,這是造成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使用中有浪費,電網管理上存在分散主義,也加劇了電力的緊張。”
該通知提出了六條措施:一是抓緊完成1975年裝機400萬千瓦、1976年裝機500萬千瓦的任務。二是貫徹水火電并舉的方針和大中小并舉的方針。三是嚴格執行計劃用電。四是厲行節約用電,堅決克服用電浪費。五是確保電網安全,提高供電質量。六是加強電網的統一管理。跨省電網必須實行以水電部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電網管理局作為水電部的派出機構,統一管理網內電力工業。縱觀該文件,現在來看,其核心是加強電網的統一管理,同時加快電力建設,以確保計劃用電、節約用電和安全供電。
可以說,114號文件出臺的直接原因就是缺電及電網管理混亂。為貫徹114號文件,1975年8月召開了全國電力工業會議。其中,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協助周總理主持經濟工作的李先念有這樣一段講話:“……本來打算開個工業書記會議,專門解決一下電的問題,因為工業書記剛回去,小平同志說,國務院發個文件吧。于是發了這個文件,提出了六個問題。這個文件是經過政治局討論通過的。”
這表明,114號文件的出臺,經由鄧小平提議。
李先念當時的另一番講話,也突出表明進行整頓是多么的必要,又是多么的艱難。他強調電力工業同樣要整頓,必須把燃料、材料、動力消耗降下來,提高利潤指標,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求各級領導班子要敢于領導。他說:“如果以前說話沒人聽可以原諒,現在支持你,你要干,你還是軟、散、懶,怎么辦?置黨、國家和人民利益不顧,遷就軟、散、懶的班子,遷就那些鬧資產階級派性的人,不行;領導班子不過硬,鬧資產階級派性的人還在那兒興風作浪,對壞人打擊不力,更不行,要敢于管。”
電網更要整頓。114號文件中,還要求水電部與省、市協商后,制定跨省電網的具體管理辦法。于是,《關于批準〈跨省電網管理辦法〉的通知》于1975年9月17日由國務院批準發出,史稱159號文件。
這個通知強調了了六點,一是跨省電網實行以水電部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二是網局對全網實行統一調度和統一安排檢修,三是計劃、財務、勞動、物資管理,由網局綜合歸口,統一調配。四是電業單位的干部由電業部門分級管理,五是嚴格執行計劃用電和節約用電,六是確保供電安全,提高供電質量。該文件特別指出,以上各條規定的精神,適用于各省內電網。這些電網,應在省(區)黨委一元化領導下,由省(區)電力局統一管理。不能層層下放。已經下放了的,應該收歸省管。
114號文件和159號文件在當時動蕩不定的形勢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它們對于整頓電電力工業尤其是電網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明顯變化,充分證明了鄧小平實行的整頓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全國迅速掀起整頓熱潮。
[page_break]
歷史證明其正確性
雖然希望在前,光明出現,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使持續僅九個月的整頓工作被迫中斷。不過,改革試驗的整頓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觀點,在后來的改革開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強調電網必須統一管理,這是給予電網統一管理最有力的支持。雖然后來有種種壓力,但是電網統一管理還是堅持下來了。
1976年,“文革”動亂結束,“四人幫”被粉碎,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但是由于左傾的錯誤影響并未消除,因而對電力工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撥亂反正,全黨工作重點實現轉移。
電力工業迎來全新發展時期,1979年5月,電力部召開全國電力工作會議,提出了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初步方案。5月29日,國務院以國發[1979]184號文批轉這個方案,明確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先行,要千方百計把電搞上去。同時明確,電力工業是建立在現代化技術基礎上的大生產,必須實行高度的集中統一管理。1980年2月4日,李先念等5位副總理聽取電力工作會議匯報時,就電網集中統一管理、計劃用電、節約用電、力爭多發電多裝機以及大機組試制和引進等問題作了指示,并傳達了陳云同志的指示:電網要擴大,能聯網的都要聯網,電網要統一管理,電力部領導一定要堅持這一條。
歷史走到今天,再細細品味114號文件和159號文件的精神,特別是電網的統一管理,仍有現實針對性。歷史證明,這兩個文件是正確的、科學的和符合電力生產規律的,它集中了當時電力人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