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8-13 09:43 來源:解放日報
編者語:今年以來,國內外風電巨頭多次云集上海,從4月份的上海國際風能展,到6月份的中國國際海上風電和傳輸大會,每次都是高朋滿座,報名者遠遠超于預料。
在風電領域,上海企業“馭風而行”的故事不少,但作為一個新能源產業,上海在與其他省市的賽跑中,處境卻有些尷尬:
目前,滬產風電機組占全國市場的份額僅2%,而國內風電三大巨頭的占有率高達50%;2008年,上海新增風電裝機量1.5萬千瓦,毗鄰的浙江省新增15萬千瓦,10倍于上海,而在江蘇省,這一數字更高達35.45萬千瓦。
風電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才5年,上海的差距總體似在拉大。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記者:“幾年前,上海某區曾邀我去看大片灘涂,那里是風電場不錯的選址,可惜至今沒有一臺風車豎起來……”
華銳風電后來居上
過去5年中,我國風電產業風起云涌,經歷了從一枝獨秀到三足鼎立的變局。2006年前,地處新疆的金風科技憑借先發效應,風電設備的國內市場份額穩定在20%以上。2007年開始,華銳風電、東方電氣開始提速,大批量取代進口產品。到2008年底,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形成三足鼎立,新增裝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2%、18%和17%。其中,華銳風機裝置2008年的銷量達1000臺,銷售額80億元,成為新的風電行業龍頭。
與上海電氣在風電領域的地位類似,當年的華銳風電也屬于“小弟弟”,可短短幾年卻后來居上。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告訴記者:“數年前我們大膽引進1.5兆瓦風電機組時,大家都擔心華銳沒經驗,可能會消化不良。而我們在引進吸收之后二次開發創新,自主研發并認證了適用于不同風區類型、不同溫度范圍的1.5兆瓦風電機組,做足做透,無論在戈壁還是灘涂,都能運轉自如。這一下,抓住了國家風電發展的契機?!?nbsp;
隨著風電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風電企業是否具備強大的產業整合能力,則成了制勝關鍵。背靠母公司大連重工,華銳風電加快推進零部件國產化,降低成本,擴大規模,目前1.5兆瓦風機的國產化率已達到90%左右。同時,得益于母公司與國內五大發電集團在水電、火電、核電上的長期合作,也使得華銳風電被發電巨頭采購的風電整機,遠高于金風科技。
上海電氣如何追趕
發展風電,上海的起步慢了一拍。作為上海風電行業的領軍企業,上海電氣風電公司成立于2006年底,比三大龍頭企業要晚。上海電氣董事長徐建國并不避諱目前面臨的市場壓力:“與華銳風電等相比,上海電氣差距不小,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能迎頭趕上?!?
在火電、核電領域打拼多年的上海電氣,積累的經驗、技術和人脈,都能給予風電很好的支撐。上海電氣風電公司董事長祁新平表示,作為后來者,上海電氣也將通過二次創新,完成從引進技術到聯合設計,再到自主開發的衍變。據介紹,上海電氣風電正在加大1.25兆瓦風機開發力度,包括低溫型、高溫型和高原型三大機組的設計研發。2兆瓦、3.6兆瓦海上風機的開發也在加速,其中,3.6兆瓦的海上風機明年上半年就可下線,有著116米的風輪直徑,僅一個葉片就有17噸重。
關于趕超,也有人擔心:上海寸土寸金,土地和人力等成本高昂,比起蘇浙兩省和內陸地區,至少高出10%。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不以為然:“目前,全球最大的幾家風電公司都在發達國家,就拿通用電氣來說吧,難道美國的生產成本會比上海低?不可能吧,但人家在4年內就做到全球領先?!倍鴮τ谮s超的產業路徑,李俊峰也有自己的看法:“上海發展風電,不要老是想著趕超誰,也不要老想著自己造、自己用,而應站在更高的產業融合層面上,來尋求合作共贏?!?BR>
海上風場是個機遇
追風行動,還需另辟戰場。有數據顯示,我國近海10米、20米、30米水深的風能資源分別為1億千瓦、3億千瓦、4.9億千瓦,為我國陸上風電可開發量的3倍。而目前我國95%以上的風機裝機是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僅是個零頭。未來幾年中,海上風電的市場占比有望達到30%,上海身為全國海上風電工程示范地,發展海上風電顯然是個趕超的機會。
今年以來,國內外風電巨頭多次云集上海,從4月份的上海國際風能展,到6月份的中國國際海上風電和傳輸大會,每次都是高朋滿座,報名者遠遠超于預料。記者曾想獲取一本海上風電大會的論文集,卻被主辦方告之:“只印了400冊,參會代表太多,早被領完了?!边@些參會者,很多是沖著上海的東海大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而來的。
據上海東海風力發電公司副總經理張開華介紹,東海大橋100兆瓦風電場將安裝34臺國產單機容量為3兆瓦的離岸型風電機組,這片海域范圍距岸線8—13公里,風機布置在東海大橋東側,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風能工廠”。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的示范運行,將對串起海上風電從制造、安裝到維護的完整產業鏈,起到一個積極引領作用。
跨國公司也是聞風而來,今年5月,西門子中國耗資5.81億元的西門子風力發電葉片公司也在上海臨港破土動工,西門子中國能源業務領域總裁馬德告訴記者:“在海上風電領域,西門子是領先者,我們具有不需要粘和的風葉專利技術,還帶來了海上風電并網技術?!?nbsp;
政府還需要推一把
大風起兮云飛揚。今年6月,上海市公布的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行動方案中提到,到2012年,上海風電產業總產值要達到300億元。行動方案中也給出了一些吸引總部、設備折舊方面的政策優惠,但記者了解到,不少企業反映政策的力度還不夠大,還擔心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實到位。
開放融合,才能做大風電產業。在研發技術、吸引人才、多渠道融資等方面,上海有著明顯的區域優勢和吸引力。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透露,上海市已邀請華銳風電的技術中心前來落戶,而在今年年初,華儀電氣在上海臨港圈地百畝,準備興建研發中心,研制2.5兆瓦的風機產品。
然而,上海要想成為中國風電產業總部和研發集聚地,還需進一步打破條條框框,放大政策效應。一家來自黑龍江的民營風機企業負責人不久前向記者訴苦:公司總部、研發中心設在上海,但生產基地在外省,就一直沒能享受到上海的技改項目扶持政策。“其他省市請我們去落戶,條件要比上海好,可是管理層和研發人員都習慣了在上海灘生活,真是左右為難。”
同樣,本地民企萬德風電負責人也表示,政府部門對其項目很關心,但若比起扶持措施,周邊省市的政策優惠更多。幾年來,萬德通過申報國家和市級的9個科研項目,獲得政策資金300多萬元,但相比私人股東們已投入的上億元資金,仍不解渴,“我們真的很需要政府再來推一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