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8-10 09:50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自今年初以來,能源、環境和氣候就成為美國社會最熱衷的話題。這與中國長期秉承的節能減排戰略似乎不謀而合。事實上,中美兩國能源結構本身就有著“驚人的相似”。
“美國、中國分別是世界第一、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且對外依存度高。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0%,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0%,石油安全成為中美兩國能源安全的關鍵,這也是一個共同的課題。再者,面對低碳經濟的壓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成為中美兩國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能源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長云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中美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主要是基于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共同特點決定的。
“從宏觀說,中美作為石油消費大國,除了石油價格上漲對兩國的宏觀經濟產生影響,石油價格的大幅度波動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兩國的有效合作可以減少石油價格的影響,也有利于改善消費方的話語權。”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此外,中美兩國通過不斷拓展能源領域的合作,也會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制度的構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有觀點提出,很難想象,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如果沒有各自排放約占世界四分之一溫室氣體的中美的合作,全球將面臨怎樣的情況。眼下,中美兩國已被置于全球變暖的審判臺上。
“美國主要希望以技術領先的新能源、清潔能源、以及智能電網等領域與中國合作。”林伯強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事實上,今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中美清潔能源論壇”期間,中美雙方已經推出了一系列中美清潔能源合作動議,涵括共享構建智能電網(包括輸電和配電網絡)所需的知識與技術,掃清政策障礙,加速清潔能源的使用、建立戰略型能源特區(SEZ),促進新政策施行,調整費率結構,在稅收激勵上采取創新措施,促進清潔能源合作項目中其他優先任務的順利執行等8項措施。
而在今年年初,據有關媒體報道,美國方面曾發布了一份非官方的報告,名為“中美能源與氣候變化合作路線圖”(下稱“報告”)。這份“報告”是由美國亞洲協會與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下稱皮尤中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聯合發布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擔任前述項目聯席主任之一的,就是時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的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現任能源部部長朱棣文。
皮尤中心理事長艾林·克勞森(Eileen Claussen)建議,為了保證合作能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美兩國應確定“優先合作領域”。根據“報告”建議,兩國應率先在低排放煤炭技術、能效和節能措施、先進電網、可再生能源開發、量化排放量,以及為低碳技術提供融資等方面進行合作。
克勞森表示,鑒于中美兩國都不可能在短期內放棄燃煤發電,因此,低碳技術應當是合作的重中之重。
“從我國目前的能源技術來看,火電、水電的技術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核電正處于二代半時期,風電發展技術主要在歐盟,其他太陽能、生物質能技術尚在摸索階段并且總量小,提不上國家合作的戰略高度。”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能源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長云分析,未來我國將大力發展核能,美國具有強大的核能研究力量;IGCC技術(整體煤氣化[23.46 -6.90%]聯合循環發電系統)也成為世界先進發達國家的重點研究方向;碳捕捉也成為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研究課題;智能電網更是新能源結構不斷加大的基礎支撐。
“因此,中美兩國的合作切入點將在核能技術、IGCC技術、低碳捕捉技術和智能電網技術等方面。”孫長云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