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8-07 15:14 來源:第一財經
與新能源的熱火朝天和備受器重相比,中國的節能產業曾經一時顯得更為落寞。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北京綠創環保集團董事局主席姜鵬明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慨。
但是隨著政府層面節能減排的“政績”推動,節能商機在中國日趨明朗起來,目前包括跨國集團和活躍的民營經濟體都在躍躍欲試、投入其中。一家跨國企業北京公關部的相關人士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與新能源探索研發的長鏈條相比,中國提升能源效率的節能環節其實有更多實際的作為。
產業化之惑:櫥窗里的蛋糕
國家能源局在6月初曾表示,即將出臺《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光伏以及核電運行的總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5億千瓦、2000萬千瓦和8000萬千瓦。隨即新能源產業受到市場追捧。自2008年底以來,在中國A股市場上就已經掀起了對“新能源”概念股票的炒作。
然而事實上,以風能、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許多項目目前仍然停留在戰略投資階段,但以建筑節能為代表的節能產業已經悄然走到了應用操作的層面。
在南方民營企業活躍的地區,一些節能產品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包括中央空調改造、新型墻材、建筑貼膜等。但是這些產品目前銷售并不火爆。一位業內人士對CBN表示,發展節能產品目前還是一塊“櫥窗里的蛋糕”。確實,跟新能源相比,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對產業的支持。
在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建筑能耗是節能的重點領域,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能耗更是重中之重。而在建筑總能耗中,中央空調能耗占到40%以上。由此可以預見大型建筑中央空調節能的市場空間十分巨大。
在CBN記者采訪的東莞,雖然星級酒店、寫字樓林立,但以中央空調系統節能為主攻方向的深圳達實智能股份有限公司進入東莞之后,發現中國節能市場并非如想象中這般唾手可得。
該公司建筑節能事業部東莞區域總監王曉龍曾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大倒苦水,一方面東莞的酒店、高檔寫字樓等能耗大戶并不清楚自身的能耗情況,能耗審計基礎比較薄弱;另一方面,能耗大戶對節能服務公司敬而遠之,對節能服務和節能服務商都缺乏清晰的認知。
對此,王曉龍的建議是在城市建立能源監測數據庫,分門別類地統計出節能服務標準,以公示節能領域買賣方信息,減少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這也是目前中國其他城市所面臨的同樣問題,對于節能效果量化標準的建立,可以為產業提供標準。
而另一家從事鍋爐節能的企業則為節能服務的市場推廣之難感到頭痛。
“由于許多企業對節能服務抱著懷疑的態度,因此我們不得不選擇‘先試用后付費’的模式,即先試用產品和服務,經節能改造后,證明確實有效果再付費。”東莞市立鼎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英文對CBN記者表示,這其實是君子交易,就算是作出了這么大的讓步,前期要贏得市場仍然不容易。
對于目前國際市場上提供節能服務普遍采用的合同能源管理機制,陳英文認為,這是一個好機制,但是在東莞,幾乎沒有什么項目是采用這個模式的,特別在鍋爐節能領域應用的條件更為復雜。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流程通常包括能源審計——節能改造方案設計——施工設計——項目融資——材料和設備采購——項目施工——設備運行、保養和維護——節能效果監測和節能效益分享等等。
“能源監測審計的不到位,直接影響到節能效果和監測是否公允。而在節能效益分享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企業的架構和財務處理方式不一樣,商討節能改造投資回報的方式存在各種分歧,支付節能項目費用很麻煩。”陳英文認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應用,需要建立在雙方真誠合作并且完全信任的基礎上。
“節能減排”的政績機會
盡管節能產業當前還存在種種困難,但是通過觀摩東莞這樣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的節能產業發展狀況,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個事實: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大都叫苦不迭,但是沒有人愿意自動退出市場,并且市場新入者源源不斷。
這是為什么?
一語以蔽之,在中央政府節能減排戰略明確的情況下,在戰術上的推進仍然舉步維艱,但也只剩下戰術問題而已。
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今年一些省市能夠達到甚至超額完成水、電、煤、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下降,部分原因是經濟下滑導致許多企業關停的“外生因素”,要使GDP能耗下降真正實現內生良性發展,必須依靠節能產業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最新發布的《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下稱《安排》)稱,在“十一五”前三年,全國單位GDP能耗逐年逐季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三年累計下降10.1%,節能約2.9億噸標準煤。
《安排》明確提出,今年將著力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減排,采取的舉措包括繼續大力推進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組織開展5萬個鍋爐房節能管理達標活動、2009年底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比例提高到90%以上、全面開展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2009年改造6000萬平方米等等。
而就在三天前,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了今年以來節能減排工作成效及主要措施,今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在一季度下降2.89%的基礎上,累計下降3.35%,并將加強節能減排監督檢查、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完善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價格和財稅政策等措施。
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節能產業的企業選擇了堅守,迎接節能減排任務之下的機會。
相比民營經濟,跨國公司在這方面更有長期的資金和耐力。上述跨國企業公關部人士向CBN表示,該公司的中國發展策略就是結合中國的能源需求,致力于開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創新技術,支持政府尋找到一條中國的節能環保之路。
具體而言,中央的節能指標被層層下放到地方政府,而隨著地方政府注重環境的政績觀改變,地方政府也迫切需要節能措施提升政績。因此上述跨國企業已經開始和地方各級政府接觸。
該跨國企業公關部的一位人士向CBN介紹說,他們已經開始和中國地方政府接觸,和江蘇、山東、湖北、浙江、重慶、深圳等經濟重省(市)簽訂了節能減排的框架協議,在發電及輸配電、工業、交通運輸等能源環保領域進行合作。
有同樣需求的還有地方國有企業,“政府的節能指標實際上也都落在當地企業身上。”上述人士說,他們也將幫助企業制定節能方案,比如哪些系統經過改進以后可以節省能源,哪些已經使用的系統可以最大程度發揮節能的優勢,這樣能更高效地發揮創新技術優勢。
國際資本青睞節能
從國際資本趨勢看,發展中國家的節能領域,目前也受到投資者的關注。
今年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評出全球綠色財富榜,美國、中國和英國的入榜企業家總數位居前三名。美國富豪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位列排行榜冠、亞軍,昭示著未來投資的主流或將從互聯網等高科技領域向綠色環保產業分化。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有17家綠色企業入榜,排名雖然比較靠后,但是主要集中在太陽能和電動車領域的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令人不可小覷。在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創造了財富神話之后,比亞迪的電動車也贏得了巴菲特的青睞。
在新一輪世界產業輪動熱潮中,節能產業將是中國不能錯過的機會。而在發展中國家,節能商機也明顯高于發達國家。
世界石油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任、原石油工業部部長王濤在“2008中國國際能源論壇”的開幕式上曾經指出,從能源消費增長來看,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增長高于發達國家。但發展中國家能源利用效率卻不高,這些國家每增長1000美元GDP須消耗的能源為4.4桶油當量,相當于美國和OECD國家能源消耗的3倍。
這說明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經濟增長仍然要靠比發達國家消耗更多的資源、能源來支持,而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節能產業的發展,將對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新能源是未來,節能是現在”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國過去高度依賴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發展模式。因此限制“兩高”行業的發展與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中國落實節能減排任務的兩大重要舉措——節能當仁不讓地成為這兩大舉措的重要落腳點。
CBN記者在東莞采訪一位環保節能企業的老板時請他對比一下新能源與節能兩個產業哪個將有更好的發展,他突然情緒激動地提高了音調:“如果說新能源代表未來,那么節能就是從現在到將來都要堅持的事情!”
“新能源是未來,節能是現在。”他再次重復這個觀點,理由是他認為新能源不可能短期內改變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格局,節能的空間則無處不在,并且效果顯著。
作為60%依賴燃煤發電的能源消費大國,中國僅僅在提升火力發電效率方面,就有很多文章可做,將煤炭燃燒過程中同時產生的熱量進行捕捉儲存和再次利用,就能產生巨大的可利用能源。
這些技術同樣在發達國家已經有多年的研究和市場應用。因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到202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電力將依然來自火力發電廠。煤炭清潔技術已經成為目前各大經濟體對中國出口量最大的高技術產品之一。
其次,在中國市場上,長距離輸電折損減少也是可以利用的一大節能空間,中國工業中心對電力的需求快速增長,意味著仍然需要跨越上千公里甚至更長距離輸送大量電力。高壓直流輸電是在技術和效率上有利的解決辦法。中國是輸配電領域增長最快的市場,并且在未來20~30年內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單一市場。
國家電網北京電力建設研究院的總工程師楊建平曾表示:“發展特高壓電網,是促進中國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高壓直流輸電在技術和效率上是有利的解決辦法。”相對于常規交流輸電系統而言,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可以大幅降低能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而在建筑節能一塊,中國有龐大的城市體需求。原建設部副部長的仇保興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我國43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基本上都是不節能的。
仇保興說,中國有一半的存量建筑將在未來15年內建成,如能完成既定目標,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就可以節約1.1億噸標準煤,在2020年前,可以節約3.5億噸標準煤。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光是既有建筑的改造至少要投入1.5萬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但是,產業預見總是走在實現之前,這些商機領域無疑需要長期挖掘。在CBN記者采訪中發現,建筑節能在一些城市的發展呈現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可以說是整個節能產業在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而這或許也是新生產業都必將走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