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7-29 16:05 來源:人民郵電報
近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舉辦了鋼鐵行業、消費品工業兩次“兩化”融合典型經驗交流會,會上有部領導作主題報告,有行業信息化專家爭鳴觀點,有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典型企業交流經驗,探討的也是當前工業界、信息化界最熱門的話題。記者作為通信業界的媒體人,流連會中,感覺大開眼界,同時也有一些失落和疑惑:為什么兩次會議都沒有電信運營商的身影?記者看到了用友、金蝶等軟件商,卻沒有看到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是運營商的“兩化”融合做得不夠嗎?
事實上,運營商已經在服務“兩化”融合中干出了不少成績,遠遠超出僅提供網絡、帶寬服務的層次,而是幫助企業將生產、經營、銷售等環節與信息化緊密結合。例如中國聯通與海爾集團的合作,為了幫助海爾實現“零庫存”、“即需即供”的目標,目前中國聯通提供的服務已經包括語音、電路、IDC、4006、統一通信、海爾信息通信服務體系等在內的多項業務和服務,今后,雙方將在WCDMA產業、網絡服務、IT產品、家電等多個業務領域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而且被冠以“信息化”的名頭,似乎這樣做,就足以成為一個信息化服務商了。
正如楊學山副部長在此次消費品工業“兩化”融合典型經驗交流會上所說,IT服務企業要提高服務“兩化”融合的能力,而推動“兩化”融合的信息化服務企業不僅限于IT,信息網絡服務企業也是重要的一股力量。那么,從這兩次會議看,“兩化”融合為何“冷落”了運營商?或許在工業企業眼中,他們在實施信息化項目的時候,需要面對的只是IBM這樣的系統集成商,或者用友這樣的軟件商,又或者是企業自己的信息化部門、子公司,對于電信運營商這股“重要力量”,總覺得只是提供一個網絡通道、出租一個帶寬資源罷了,不需要建立什么更緊密的聯系。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早在2005年就開始向綜合信息服務商轉型的電信企業,為什么到如今還沒有得到承認,被工業企業當作一個信息化服務商呢?
對于這一問題,一方面是運營商的通信企業形像太過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或許運營商在為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更貼近一些,更全面一些。
我們看到,隨著“兩化”融合的提出,信息化的定位、作用和方向都發生了變化,那么信息化服務商的定位也必須相應調整,運營商需要與時俱進,把自身的信息化市場戰略納入“兩化”融合中去,這樣纔能真正成為一股“重要力量”。
而要主動貼近“兩化”融合,電信運營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專家指出,運營商切入“兩化”融合,最現實的業務突破點首推移動業務,或者說是應用移動化。比如移動辦公、移動電子政府、移動電子商務等。這方面可以看遼寧鞍山移動的例子:利用鞍山移動的公共無線通信網,鞍鋼熱軋廠實現了采集設備與監控服務器之間的數據和命令傳輸。對此,了解過的專家都伸出了大拇指:移動公司將鋼鐵信息化應用做到了深處,了不起!
對于信息化業務的突破來說,合作模式的突破更為重要。運營商應借全業務經營和3G上馬之勢,更主動地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面向高度細分行業的垂直需求,面向跨行業聚類用戶的共性需求推出大的應用平臺。可以面向工業生產和商貿流通等重點行業與企業,打造網絡化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在這一合作模式中,運營商為了體現其主動性和貼近性,應發揮自身網絡技術、平臺、資金、人力、渠道和品牌優勢,擔當業務總集成商和統一門戶角色,整合信息化服務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應用服務商、業務集成商、軟件服務商、系統集成商等各類增值服務企業發揮靠近用戶和服務創新的優勢,通過商業合作,與基礎運營企業一起發揮協同效應,為工業行業和企業提供標準化與個性化兼顧、可定制、低成本的信息化服務綜合解決方案。
從目前推進“兩化”融合的方式看,分區域、分行業推進是普遍方式,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在其中發揮了主導和關鍵作用。運營商應積極參與地方和行業的“兩化”融合規劃制訂與實施,多多亮相,并爭取將自身發展融入其中,這樣纔有望贏得社會和行業企業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