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7-23 08:30 來源:中國能源報
半年來,國內能源裝備業在新能源領域提及最多的莫過于核電、風電、光伏設備的自主創新和國產化問題。目前,國家已經把新能源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發展,其前景不可小視。有業界人士向中國能源報記者透露,本月25日,倍受業界關注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將再次進行深入的討論。雖然國家層面的政策還沒有出臺,但是各地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進行的如火如荼。
核電裝備:調整能源結構主力軍
核電裝備自主化進程的推進必將帶來核電裝備業的大發展,這句話已經發展成為業界的普遍共識。核電要發展必然要依托大型的工程建設。今年上半年,核電方面自主創新亮點頻現。
5月份,山東核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為浙江三門核電站鋼制安全殼設備順利供貨,這是該公司繼為山東海陽核電站提供鋼制安全殼(CV)、CA模塊后的第二批產品。山東核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遂成為世界上首家AP1000專業化設備制造工廠。
6月4日,由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和江蘇宏寶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的《核電站控制棒驅動機構用含鉻馬氏體不銹鋼無縫管材研制》項目通過科研成果鑒定,標志著我國在核電站控制棒驅動機構關鍵材料的研發方面取得了自主創新成果。
6月15日,我國首臺自己制造的百萬千瓦級反應堆壓力容器,在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出海口基地——廣州南沙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生產制造成功并勝利發運。
總投資近千億元的福清核電站規劃6臺百萬千瓦級發電機組,現在已完成1號機組的建設,2號機組已經提前3個月于6月17日順利開工建設。據悉,這6臺百萬千瓦級組預計可拉動當地GDP增長近4000億元。
核電建設步伐的加快拉動當地經濟的明顯張力外,各項數據顯示,核電裝備業,特別是第三代核電技術裝備生產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
為此,有投資人士分析認為,到2020年,我國核電設備市場或將達到4000億元,其中,核島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800億元,常規島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200億元,而其他輔助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000億元。
到目前,核電設備整體國產化整體推進迅速,以“三大動力”(哈爾濱、上海、東方三大動力制造集團)和“三大重機”(一重、二重、上重)為代表的裝備制造企業,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技術改造,累計投入二三百億元,形成了全世界最先進的核電裝備制造條件。
對此,齊魯證券分析師馮超認為:“在這核電制造方面,現在看來,東方電氣要走的快一點,上海電氣發展主要圍繞大部件做文章。”在第三代核電AP1000的助推下,我國核電裝備業邁上了新的發展之路。
風電裝備:產能是否過剩成熱點
20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兆瓦級風電機組6月20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賽汗塔拉風電場實現并網發電。到目前,我國風電設備方面,3兆瓦級剛開始試運行,5兆瓦級的已經進入攻關階段。
國家能源局分別在內蒙古、甘肅、新疆、河北和江蘇等風能資源豐富地區,布局建設6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其中,甘肅省提出的“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的目標開始實施,酒泉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已經開建。據了解,內蒙古可供開發的風能達到1.01億千瓦時,幾乎占到全國的一半。風電的發展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風電裝機容量出現了產能過剩。據了解,近年來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與日俱增,我國目前風機制造企業已經超過70家,不可否認的是,風電設備企業里會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資者。有風能方面的專家甚至表示,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嚴重過熱。
對此,馮超并不這樣悲觀,他認為,起碼兩年內,國內的風電裝機容量不會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主要是風電設備供求的關系,現在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
[page_break]
馮超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國家大力發展風電領域,主要是因為我國有豐富的風源。”他舉例說,像甘肅要建設陸上的風電三峽,這樣的大手筆建設,會讓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超過三峽水電站。
現在,我國發展風電主要集中在內陸地區,海上風電在今年獲得青睞。今年1月,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國家有關部門將對海上風電的規劃和建設工作進行部署,主要分布在江蘇等沿海灘涂及近海。根據發展改革委能源所的評估,我國近海海域風電裝機容量可達1億至2億千瓦。
目前,五大電力集團和地方政府都在積極開發風電場項目,搶占風電能源的制高點。據悉,今年將達到2000萬千瓦,而到2010年將形成3000萬千瓦具有電網配套的風電場。按照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要求,風電設備制造業將面臨近2000億元的市場空間。
以內蒙古為例,1月份,包頭匯全稀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的“稀土永磁電機系列產品及稀土永磁兆瓦級鋒利發電機組”在內蒙古包頭落戶。3月,廣東明陽風電技術有限公司總投資10億元興建的風力發電設備葉片生產項目落戶呼和浩特市;廣州中科恒源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投資建設的永磁風力發電機組落戶包頭。4月,包頭市青山區政府與英國獨資企業天順(蘇州)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簽訂了風電塔筒生產項目合作協議;世界著名的風電設備生產商丹麥的維斯塔斯在呼和浩特市生產的首臺850千瓦風力發電機順利下線。
風電設備雖然受到國家的重視和市場的追捧,但是關鍵設備依舊是整個風電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其中關鍵的軸承還需要進口,國內部分企業產品得不到認可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問題。
光伏設備:政策利好迎來春天
6月14日,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用于建筑的大型光伏構件”科技成果,全球最大的非晶硅光伏屋面工程、新建成的威海市民文化中心275千瓦光伏屋頂項目落成。業界專家認為,這項工程技術都具有高性能、高質量,滿足建筑幕墻、屋頂等場合使用,填補了我國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新能源領域中的重要一員,光伏產業最近因為產業規劃和發展前景倍受矚目。
馮超認為,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實施了“太陽能屋頂計劃”的實施,這也是半年來光伏產業發展中最大的一個事件。
他所說的“太陽能屋頂計劃”即:3月26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與《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符合條件的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給予20元/瓦的補貼,這一補貼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的光伏產業市場。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一補貼政策,最先受益的是中游的薄膜電池的芯片和組件生產商,緊接著將是下游的系統安裝和一些做相關配套設備的企業,最后才是上游的原料生產企業。
“以前的光伏電池基本上都銷往國外,受政策影響,現在一些企業已經在國內逐漸打開了市場,差不多接近一半了。總體來講,光伏國內市場發展不錯。”馮超說。國內市場的順利拓展,對于一直依靠出口來發展的太陽能電池行業來講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在5月5日召開的SNEC第三屆(2009)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上,提高光伏業的發展目標成為業界共識。隨后,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等省份在新能源政策中都強調要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其中,江蘇太陽能電池產量達1580兆瓦,占世界太陽能電池產量的23%,目前已經形成了從高純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集成系統設備到光伏應用產品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500多家光伏企業和研發單位,其中多晶硅材料企業近20家。總體來看,真正大型的企業集團還尚缺乏,借機政策打開國內市場成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