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7-20 09:02 來源:羊城晚報
昨天下午,為了避開今天凌晨在廣東登陸的臺風,我國目前最先進的5600噸級民間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提前一天從廣州起航,開始執行中國第21次大洋科考行動。羊城晚報記者應邀登船現場觀摩了中國科考船上首次亮相的“水下機器人”,據了解,這種機器人可以在 3500米深海底攝影、錄像、取樣。
科考區域將涉及三大洋
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本次大洋科考行動將持續318天,航程約3.5萬海里,分為8個航段,預計2010年5月31日返回青島,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科技含量最高的大洋科考行動,來自國內外 33家科研院所的308名科考人員參加此次行動。陶春輝說,本航次將面臨大洋調查時間最長、任務最重、技術最新等三大挑戰,將第一次采用深海地震儀、水下機器人等高新技術手段,這對船只保障、人員組織和技術裝備都是全新的考驗。本次科考調查區域涉及三大洋,其間將停靠密克羅尼西亞、厄瓜多爾、南非和毛里求斯,穿越海盜區。
“本航次主要目標以多金屬硫化物、富鈷結殼和多金屬結核等海底礦產資源綜合調查為主,兼顧海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調研。”陶春輝說,中國于2005年首次開展海底硫化物的調查,目前已發現13處海底熱液區(海底火山爆發后形成,記者注),數量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水下機器人價值數千萬
記者獲悉,金屬硫化物只在海底活火山附近存在,富鈷結殼是火山爆發后沉積物里的成分,這些礦產富含稀有金屬和抗癌物質,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深達4000米的海底,大量已知的豐富的礦產和生物資源都等待科考人員去發現。
來自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崔運璐負責大洋調查設備技術管理,他向羊城晚報記者展示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水下機器人”,機器人有中型面包車大小,前方正中裝配了數碼攝影機、數碼錄像機、閃光燈。前方的左邊,有一只“五功能機械手”,用于精細海底作業,可以抓到只有10厘米大小的巖石,并對氣體進行取樣。前方的左邊配備的“七功能機械手”則可以抓取250公斤重的海底巖石。機械手可模擬人體的肩關節、大臂、肘關節、前臂、腕關節和手掌的粗、細功能,是由中國和英國聯合研制的,這臺“水下機器人”價值達數千萬元,可以在3500米深海底自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