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7-14 11: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國際金融危機從表面上看是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行為非理性所導致的系統性風險爆發,究其根源還在于實體經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我國,都應從整個經濟機體的內在聯系中認識此次危機的性質,尋找戰勝危機的途徑。
國際金融危機的產業經濟根源
當今世界產業發展的時代特征是:以石油等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傳統產業發展達到巔峰期,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發展處于高平臺期,以金融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進入擴張期。這三類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彼此相互滲透、相互依存。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表明這三大產業均面臨深刻的矛盾。傳統產業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發達國家傳統產業面對成本上升壓力卻越來越缺乏機制彈性,層層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技術產業盡管具有技術優越性,但技術創新的巨大“創造性破壞力”缺乏有效的新商業模式支撐,導致投資人長期信心不足而傾向于風險性短線投資;金融服務業具有極強的自我增值能力,其迅速擴張導致虛擬經濟膨脹,系統性風險劇增。
由此,世界產業發展的三大機制出現了明顯障礙:第一,創新機制出現創新不足與創新失度并存現象;第二,由于體制機制缺乏彈性,企業特別是巨型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衰減,盈利能力高度依賴金融虛擬經濟及其支撐的資本運作,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整個經濟機體就可能發生嚴重的系統性風險;第三,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市場滲透能力都呈現缺乏適應性和擴張力的疲態,難以應對市場需求結構和社會財富結構巨大變化的現實,表現為銷售乏力,因而不得不越來越依賴信貸擴張。
我國工業化空間依然廣闊
國際金融危機反映出發達國家的產業根基存在深刻矛盾,他們只有解決了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技術路線方向、升級路徑和機制模式等問題,經濟增長才會有長期的樂觀前景。那么,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發展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30多年來,工業是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最深刻的領域,也是我國目前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產業。但是,我國工業化的過程還沒有完成。盡管從我國經濟產出的構成看,工業已經占有很高比重,似乎已達到工業國的標準,但從人口和勞動力結構看,農業仍然占有很高比重,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主要是工業)轉移的過程遠未完成。
當前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大國,解決正在面臨和將要面臨的幾乎一切重大和長遠的經濟社會問題,都要高度依賴于重化工業的長足發展。只有形成發達的重化工業,才能解決我國城鎮化、交通運輸、資源開發、水利工程、環境保護和國土治理以至國家安全、民生福利等問題。所以,建設更為強大的工業,仍然是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內容。而且,從工業本身的技術特征看,我國工業總體上仍處于規模收益遞增時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增加工業投資和擴大工業規模仍然具有客觀必然性和效益合理性。
當然,工業增長和發展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對此應有科學的認識。工業對我國改革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所面臨的許多經濟和社會問題,本質上是由于工業率先改革開放而其他大多數領域相對滯后所產生的,不應都被歸結為工業發展本身的問題。例如,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資源開發利用制度等的變革落后于工業所產生的一些問題,不應被歸結為工業發展的惡果。
因此,從我國工業化的性質和進程可以看出,工業化仍然具有廣闊空間,這決定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樂觀前景。只要科學認識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就可以樹立起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信心。
工業創新需解決幾個問題
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大體將經歷4個階段:第一,政府實施宏觀經濟刺激政策,穩定宏觀經濟供求,遏止經濟下滑。第二,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經受危機沖擊后,完成調整過程,適應變化的環境,恢復和提升競爭力,逐步進入良性經營狀態。第三,部分產業出現增長回升并趨于穩定,相關經濟部門恢復常態。第四,國際市場景氣回升,經濟增長回到正常軌道。
當前的工業運行數據顯示,我國正處于第一個階段向第二個階段過渡的時期。世界之所以對我國抱有很高期望,主要就是因為,不僅在第一個階段,而且在第二和第三個階段,我國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很顯然,其中工業和工業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將發揮關鍵性作用。
可以說,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就是我國工業進一步增強和發揮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但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我國工業必須在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實現關鍵性的創新突破。
首先,形成節能和節約資源的技術創新機制。其中特別要形成高度外溢性(公益性)的技術創新機制,解決工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
其次,建立產業升級的創新機制。在現階段,我國沒有“夕陽產業”,應實行全方位的產業發展戰略。產業升級的意義不僅僅是產業間升級,更重要、更具有普遍意義的是產業內升級,即工藝升級、價值鏈升級、產品質量升級,以形成“精致制造”的工業素質。因此,明確產業升級的方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正確選擇產業升級的可行路徑。我國產業升級不是簡單的“低端—高端”替代過程,而是沿著競爭力優選路徑(不斷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推進。
再次,實現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有效結合。應形成有助于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有效結合的制度環境。例如,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環保產業等的發展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
總之,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具有深刻的產業經濟根源。我國堅實的產業根基和廣闊的工業化空間,是我們可以率先擺脫危機的可靠基礎和有利條件。而進一步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特別是進一步發展壯大工業,是我國經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并長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