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7-13 15:06 來源:國際風電網
一時間,中國風電行業開始出現外資“撤退潮”。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是不看好這個產業市場?世人紛紛關注,也有種種猜測。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對能源的需求出現下降趨勢。在用電量需求下降和石油價格大幅下滑的雙重影響下,國內眾多風電企業遭受了不小的沖擊,中國風電行業開始出現外資“撤退潮”。
盡管我國新能源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前景也被看好,但在這一波外資“撤退潮”中,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是眾多國內風電企業必須面臨的嚴峻考驗。
針對目前問題,政府也沒有袖手旁觀,有消息稱,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有關新能源產業振興的規劃,以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行業崛起去年吸引投資 840 億元
資料顯示,2008 年全球風機新增裝機達到 2705.6 萬KW,增速同比超過 35%,累計裝機容量超過了 1.2 億KW,同比增長約 30%。預計到 2010 年全球的風電總裝機將達到1.9億KW。在全球扶持風電的政策引導下,到 2020 年前后,全球風電總裝機將達到 15 億KW。
近年來,我國風電企業發展十分迅速,吸引了大量資金。“在 2007 年的全球風電投資中,有 15% 的資金投向中國市場,中國自此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2008 年吸引的投資更是高達 840 億元。”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
有了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政府的扶持,眾多風電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僅幾年時間,全國涌現出了十幾家風電行業上市公司。在這些上市公司中,除了電力公司,風電行業的上下游兩端發展也非常迅速,如主導設備及運營的金風科技,主導整機產品的華儀電氣、湘電股份,主導葉片生產的天奇股份等。
“在政策扶持下,更多風電廠商將參與到市場競爭中,未來我國風機整機市場的蛋糕將進一步增大。”有業內人士表示。
目前困境金融危機下外資撤退
國際金融危機幾乎讓每個企業措手不及,能源行業在這場風暴中也沒能逃脫。數據顯示,去年 10 月,我國出現自 1999 年以來首次單月用電量同比下降,全社會用電量為2698.51 億KW.h,下降幅度為 3.7%;去年 11 月全社會用電量為 2562 億KW.h,同比下降幅度為 8.6%;今年 1 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 12.88%,其中廣東、浙江等省份的用電量同比下滑兩成以上。
記者調查發現,在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下,眾多原先看好風能的企業先后作出撤資的決定。
2008 年 1 月 18 日,國內風電龍頭企業金風科技曾與國際能源巨頭 BP 簽署框架協議,將旗下的達茂天潤轉型為一家中外合資公司,以其為投資主體開發達茂風電項目,包括正在開發的達茂一期項目 49.5MW 和后續計劃爭取的達茂二期、三期,合計總容量為 148.5MW。轉型后達茂天潤的股權比例為:天潤新能占 51%,BP 占 49%。但這個合作協議維持了還不足 1 年的時間,就以 BP 撤出亞洲市場而告終。
金風科技財報顯示,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 22.56 億元,同比增 224%,訂單達 1417.5MW,但去年第四季度只有 114.75MW 的新增訂單。
在風電企業中,這類終止合作的并非金風科技一家。2008 年 11 月 8 日,湘電股份的合作伙伴、日本株式會社原弘產同意出讓湘電股份的全部股權,受讓金額為人民幣 8370 萬元;2008 年 12 月 16 日,德國公司諾德巴克-杜爾撤出了與航空動力合作項目投資公司 40% 的股權;今年 1 月 13 日,英國瑞爾科技以 1 元的價格甩賣與天奇股份合資的無錫瑞爾竹風科技有限公司 49.999995% 的股份。原本前景一片大好的風電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顯得舉步維艱。
企業突圍力破國際巨頭技術壟斷
著名創業投資專業研究機構 EZCapital 的報告顯示,全球有 9% 的能源投資是在中國,截至 2006 年,中國大約 16% 的電力來源于可再生資源。到 2020 年,我國將以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提高至 23% 為目標。毫無疑問,16%~23% 的增長空間已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新能源市場,但如何走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成為眾多風電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們對風電行業的投資還集中在設備制造這樣的產業鏈低端環節,隨著各路資本蜂擁進入該領域,產能急速擴大,許多業內人士開始擔心風電設備制造業已有過熱傾向,盲目投資有可能造成產能過剩。”
此外,Vestas、Enercon 等眾多國際著名風機生產企業巨頭長期保持著對技術的壟斷,不愿意輸出 2.5MW 以上級風機制造技術,也沒有在國內設立合資企業。因此,我國風機制造商多數采取購買國外風機公司生產許可證的方式,引進的機型集中在 1.0~1.5MW。因此,如何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先進的能源設備和技術,成為目前所有企業和投資人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北京重汽等一批國家傳統裝備制造企業陸續進入風電制造領域,并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另外,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民間資本對風電市場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正在陸續進入該市場。國內眾多風電企業也積極不斷地與芬蘭風電企業接洽,力爭將芬蘭及歐洲地區風電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引進到國內,以尋求新的出路。
政策支持風電發展目標或調高
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風能,一直是世界公認的最具商業化的能源之一。2007 年 9 月,國家發改委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制定了風電的發展目標。該規劃提出:到 2010 年和 2020 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 500萬KW 和 3000萬KW。按照風電裝機成本 6500元/KW 計算,新增 3000萬KW 的裝機容量,需要總投資約 2000 億元。
有消息稱,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有關新能源產業振興的規劃,主要是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此次制定中的新能源振興規劃主要框架與之前公布的 《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兩個規劃基本一致,其中對未來的發展目標或將有重大調整:在風電方面,到 2020 年的總裝機容量由原定的 3000萬KW,調整為 1億~1.5億KW,3000萬KW 的目標可能在 2011 年就能實現;從今年起,我國將力爭用 10 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和江蘇等地建成多個上 1000萬KW 級的風電基地。
日前發布的 《中國風電發展報告 2008 》顯示,內地及近海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為 10億KW,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及附近島嶼,內蒙古、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以及華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